首頁>要聞要聞
兩會“眼睛”連接廟堂與鄉(xiāng)野
王小丫:想讓民眾關注兩會 兩會須先關注他們
2014年全國兩會閉幕之際,一個縈繞在不少記者心頭的問題是:“兩會關注老百姓,但老百姓關注兩會嗎?”
“關注。而且是,越來越關注。”央視財經頻道的一位記者回答起來,語氣格外堅定。她就是王小丫。
沒錯,就是那個曾經主持《開心辭典》的王小丫。或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她帶著一檔叫《小丫跑兩會》的欄目,已經跑了14年兩會,而且“越跑越覺得有動力”。
這位“老兩會”說:“14年前,鏡頭里的老百姓會沖我問:‘啥是兩會?在哪兒開?’現(xiàn)在,他們會主動說:‘小丫,你能不能見到代表委員?我有個意見,能不能幫我反映反映?’”
用王小丫的比喻,14年的記錄“好像一部長篇小說”。在“關注民生”這一大主題下,10余年時光流轉,她和財經頻道同事一手打造的《小丫跑兩會》,不僅記錄下“百姓”與“兩會”的情感紐帶,“而且,連里面的普通人,都帶上了某種命運感”。
兩會鏡頭中的“命運感”
這種“命運感”,指的是曾出現(xiàn)在節(jié)目里的、際遇被改變的普通面孔。在王小丫眼中,他們可能因為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就業(yè)等種種民生困擾,而被鏡頭捕捉、記錄。如今,這些人身上,都能折射出時代變遷。
“比如一位殘疾人,10年前,他是‘殘疾人社會保障不充足’的一個注腳;5年前,我再次回訪他時,民政福利已經為他的生活‘兜起了底’。”王小丫說。
什么是兩會?有人說,就是代表委員們于廟堂之上,共謀國策。在財經頻道制片人李彬彬看來,兩會“居廟堂之高,但絕不該處江湖之遠”。
“兩會,就該連接著廟堂與鄉(xiāng)野。”王小丫說,“我們記錄者就是兩會的‘眼睛’。”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濃墨重彩地提及。王小丫認為,連接廟堂與鄉(xiāng)野的核心是“民生,民生,還是民生”。
兩會期間,很多普通的面孔被鏡頭記錄。
這一次,小丫的“兩會”從春節(jié)過后就開始了。以棚戶區(qū)改造和養(yǎng)老為主題,小丫和攝制組跑遍了大江南北。
在包頭市北梁棚戶區(qū)居民裴建軍家,小丫看到,他住的地方“沒有綠化,住房簡陋,用水困難、居住面積狹小”,甚至要幾百人共用一個廁所,“不分男女,每個人到廁所門口必須先咳嗽一聲,如果里面也有人咳嗽,后來的人就只能站在寒風中等待。”小丫說,這個地方因此得名“咳嗽廁所”。
在河北肥鄉(xiāng)縣前屯村73歲老人的肖家福家,小丫看到,他的養(yǎng)老生活“能吃飽飯,能穿暖衣”,但他常常提到的一個詞是“孤獨”。“我想進村里的互助幸福院,跟書記說了好多次,但幸福院床位緊,沒地方。”老人的這個訴求讓小丫久久不能忘記。
給小丫留下印象的還有,苦苦求職路上的女大學生韓婷。在應屆畢業(yè)生將達727萬的新一輪“最難就業(yè)季”,她“簡歷投放了十幾家,現(xiàn)場招聘會參與了5次”,雖然每次都信心滿滿,但總被一些用人單位設置的門檻拒之門外。在這些“門檻”中,也包括性別歧視——據全國婦聯(lián)調查,婦女因性別原因沒被錄用的比率比男性高4倍。
“別以為兩會離你很遠。”王小丫感慨地說,每年2~3月,她一“扎”到鄉(xiāng)野地頭,看到一張張普通人的臉,想到的就是——“保障房”、“養(yǎng)老”、“就業(yè)”。這些需要政府真金白銀投入的領域,哪個不是千鈞之重?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王小丫 棚戶區(qū) 鄉(xiāng)野 保障 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