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積分入戶“善政”更需體現公平公正
原標題:積分入戶“善政”更需體現公平公正
在國家發(fā)改委2月4日下發(fā)的《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綜合試點方案》中,北京市通州區(qū)成為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綜合試點兩省、62個城市(鎮(zhèn))的一員。根據方案,通州將推進積分落戶政策,以具有合法穩(wěn)定就業(yè)等為主要指標,合理設置積分分值,達到一定分值的可以申請落戶(人民網2015年2月6日)。
在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和戶籍制度障礙情況下,“積分制”為渴望進城的外來人口在傳統(tǒng)的上大學、嫁進城、購住房等不多渠道基礎上,打開一道通過自身勞動爭取到城市戶口的流通大門。一方面,在中國現有戶籍制度下,戶籍同醫(yī)療、教育、社保等社會福利相掛鉤,取消購房入戶,也就取消了買房與社會公共福利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對于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作用自不必言。另一方面,通過多種積分條件的限制,對于城市引進高素質、高學歷技能的人才、鼓勵市民參與公共服務、社會公益事業(yè)等無疑起到積極的導向性作用。
實行“積分入戶”新政,將優(yōu)秀的外來務工人口吸納為真正的城市居民,其積極意義在于,將會有力推動城鎮(zhèn)化發(fā)展進程,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穩(wěn)定和完善大城市勞動就業(yè)市場,優(yōu)化企業(yè)員工隊伍和人才結構是大有裨益的。然而,任何一項好政策的推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眼下,針對“積分進城”也存在諸多爭議。一是“積分制”造成“有條件準入”,被視為帶來新的“學歷歧視”、“收入歧視”等人為不公;二是進城指標太少,指標標準過高,成為“墻上畫餅”難以企及。值得一提的是,從2014年8月1日起,廣州市正式受理新一輪積分制入戶。與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廣州市積分制入戶“積分指標”類別明顯減少,積分指標及分值只設有“文化程度”、“技術能力”、“職業(yè)資格或職業(yè)工種”、“社會服務”、“納稅”5個項目,取消了原來的房產、務工企業(yè)類別、表彰獎勵、捐款等項目。
特大城市實行“積分入戶”,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事涉城鄉(xiāng),事關廣大農民工的切身利益,這項破冰政策無疑是一項既考慮城市公共服務能力,又試圖滿足農民進城意愿的穩(wěn)妥制度。從國內一些已經實行積分入戶城市的實踐來看,還有不少特殊群體需要特別關注,比如一些流動性較大的外來務工人員、一些沒有購買社保的個體戶等。盡管他們盡己所能為所在城市作出貢獻,但卻往往淪為邊緣群體,被所在城市拒之門外。因此,政府在制定積分入戶新政時,莫忽視這些邊緣群體的實際利益。
另外,盡管外來務工人口大都希望參與“積分入戶”,盡快融入特大城市,但不可急于求成,必須循序漸進,扎實推進:一方面,必須確保評分細則公平合理、可操作性強。在積分入戶政策制定過程中,各個利益群體應抓住機會積極建言獻策,表達利益訴求。政府部門也應通過調研、座談等多種方式,融入基層,更加主動地傾聽民意、紓解民困。另一方面,政府要科學編制評分項目及評分標準,最大限度地體現、兼顧和維護大多數人的基本利益,避免設置帶有歧視性色彩的門檻。同時,在操作過程中要公開透明,杜絕因人為因素影響公平。從制度上杜絕“深圳公務人員涉嫌倒賣積分入戶指標受賄”事件的發(fā)生。(吳學安)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積分入戶 公平公正 城鎮(zhèn)化 外來務工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