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策論
馬航兩起空難帶來什么教訓
越是技術有底氣、判斷有依據(jù)、情報資源多,越是說話少。如果說這兩起事件有教訓,那就是:無論航空還是軍事,都必須盡可能自己做,別指望別人“幫忙”。
同一家航空運營商,名為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間隔4個月遭遇兩起大型客機失事事件,記憶中似乎沒有先例。
馬航MH17航班本月17日失事,乘客和機組人員悉數(shù)喪生。
這以前,馬航MH370航班3月8日失蹤,至今沒有確鑿或稱物理證據(jù)顯示乘客和機組人員命運。
兩起事件,都涉及波音777型客機,依照常識推斷都有人為因素。
另外一個相似處,是兩起事件至今,與失事當天相比,無論幾天還是幾個月,實質信息實際都沒有增加,意味著所謂調查也罷、搜尋也罷,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原點”。
以MH17航班為例,如果不是為了善后,而是探求“真相”或“罪魁”,首要搜尋目標相信不是死者遺骸,而是導彈殘片,期望能找到某些信息,或許是某個“編號”,與制造商和軍火庫庫存信息吻合,足以指證“黑手”。
客機數(shù)據(jù)和語音“黑匣子”當然有用,可以揭示導彈致使客機哪一個部位最先受損、飛行員如何反應、所說最后一句話是什么……新聞價值可能高于技術價值。
這起事件,無論訴諸國際組織調查、歐洲聯(lián)盟調查、還是烏克蘭政府調查,甚至馬來西亞或者俄羅斯調查,沒有導彈殘片,沒有與殘片相關信息比對,沒有各方軍事情報全面發(fā)布,一定難以服眾。
最敏感處,恐怕是情報公開,可能意味著情報能力公開。
回溯馬航MH370航班事件,盡管媒體同仁不愿意接受,依照我?guī)讉€月來判斷:每隔幾天、逐漸延長為幾個星期、今后估計是幾個月,那架客機似乎越來越“近”,最終又越來越“遠”。常識指向某一名飛行員“作祟”,卻始終沒有人就這一判斷提供“佐證”,或許沒有能力、或許當局不愿意……
馬航MH370事件初期,南海某個國家沒有艦隊、只有艇隊,也就是說船只太小、在海上無法過夜,居然參與搜尋飛機殘片,而且?guī)缀踝钤鐖蟾?ldquo;發(fā)現(xiàn)”,事后當然證明是假。只是,沒有人認為那是“惡意”。
這次馬航MH17航班事件似乎有些不同。同樣最初階段,某個涉事方不斷提供細節(jié),在我看來過于細節(jié),譬如先是軍機擊落客機、后來是武裝人員擊落飛機后兩段無線電通話內容、再以后是一輛導彈發(fā)射車視頻錄像。
與其發(fā)布這些不足以指認他人涉案的細節(jié),不如提供己方雷達數(shù)據(jù)和導彈部署情況,盡早爭取投入大范圍搜尋導彈殘片,不如與盟友們交換并公開情報。
從馬航MH370事件開始,與一些專業(yè)技術人士接觸,得到一個印象:越是技術有底氣、判斷有依據(jù)、情報資源多,越是說話少。客機,由美國波音公司設計和組裝;發(fā)動機,由一家英國企業(yè)制造;衛(wèi)星通信,由一家英國運營商提供……所有這些,所有關鍵技術,航空運營商都不熟。
馬航,幾個月內兩次失事,搜尋、調查和結論,恐怕與它關聯(lián)不大。
如果說這兩起事件有教訓,那就是:無論航空還是軍事,都必須盡可能自己做,別指望別人“幫忙”。就中國而言,無論民航客機還是各種導彈,自己掌握技術、自己制造、自己運營和操控,才有可能掌握主動,自己處置一切后果。(祁樂)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馬航空難 MH17 MH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