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高校數(shù)百萬年薪招聘 院士頭銜為何如此“天價”?
原標題:高校數(shù)百萬年薪招聘 院士頭銜為何如此“天價”?
近日,南京曉莊學院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對兩院院士亮出“高薪牌”,提供購房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費等最高600萬元的待遇。無獨有偶,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開出200萬元年薪“挖”院士;臨沂大學開出科研啟動經費1000萬元,年薪300萬元,安家費200萬元等優(yōu)厚待遇招聘院士。
類似這樣高薪招攬院士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讓人不禁質疑:院士頭銜“含金量”為何如此驚人?“天價”院士又能帶來些什么?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院士頭銜“含金量”驚人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自2009年起,中科院給院士的津貼由原來每月200元調高至1000元。此外,年滿80周歲的院士升為“資深院士”,不再擁有院士選舉投票權,但每年另享有1萬元“資深院士津貼”。
記者采訪了解到,江蘇兩院院士收入分配機制基本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工資加津貼,如一年工資收入20萬元左右,另有24萬元左右津貼;第二類是各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土政策”,即所謂年薪制,如某高校規(guī)定新引進院士年薪150萬元,為確保不至于“招來女婿氣跑兒子”,新引進院士與學校原有院士享受同等待遇,校內原有院士也享受年薪150萬元的待遇。這里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有些院士本身就是各單位的“頭頭”,既當領導,又享受高薪,難免引起群眾非議。
江蘇共有普通高校134所,但擁有的院士不過百位。“僧多粥少”的現(xiàn)狀讓各大高校摩拳擦掌。江蘇師范大學為柔性引進的院士量級高層次人才提供的待遇為200平方米的過渡住房,每月10萬元生活補貼。南京審計學院招聘的院士最高能拿到350萬元的購房補貼。
此外,地方政府重金攬才勢頭也十分猛烈。如江蘇省高郵市對引進的兩院院士給予所購房屋全額資助的待遇;泰州市則為引進的兩院院士提供3年免費人才公寓,并發(fā)放100萬元“購房券”。
院士“搶手”本是好事,這意味著社會越來越重視知識和人才,但動輒百萬元的高額納賢之風,同樣折射出一個問題,高校和地方把院士當成支撐門面的“招牌”,一味關注院士數(shù)量,忽視了自身科研條件與學術氛圍的建設。這種盲目的做法無疑背離招賢納士的初衷。
高薪攬才背后的利益訴求
4年前,華中師范大學原校長章開沅4次請辭與兩院院士具有同等待遇的資深教授一職,在學界掀起不小的波瀾。當被問及原因,章開沅直言:“院士補貼太高,終身待遇不合理。”
除去薪酬待遇,院士可以作為博取私利的“搖錢樹”,同樣是人盡皆知的“秘密”。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院士都擁有隱形收入:一是從科研項目中“克扣”經費;二是日常評審、兼職等方面的收入。中國第一位退休的院士秦伯益就曾坦言,很多院士熱衷拿項目與課題,既能為自己掙錢,讓別人掛院士之名申請課題,也能從中獲利。院士名氣響、面子大,成了不少高校的“廣告招牌”。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是江蘇省內兩所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其院士分配機制是“基本工資+津貼”,基本工資享受一級教授待遇每月5000多元,年崗位津貼24萬元,另外江蘇省委組織部每月補貼1萬元,加起來共計42萬元左右。這樣的收入并不算高,但南京大學有32名院士,東南大學有11名院士,他們人心思齊,一心一意搞科研,成果顯著。資深院士馮端告訴記者:“真正的院士是拿錢買不來的,因為埋頭搞科研的院士不在乎錢的多少,他們看重的是尖端的科研平臺和濃厚的科研氛圍。”
“院士作為高端人才,享受高待遇無可非議。但近幾年,將院士請過來當‘花瓶’,賺鈔票的問題日趨嚴重。”在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仲偉俊看來,社會把院士拔得太高,各種考察、座談和評審也對院士邀約不斷,導致地方、高校和研究院競相用高額科研啟動費、安家費以及年薪等爭奪院士,裝點門面。
仲偉俊認為,問題主要出在高校與地方政府上:一方面,在現(xiàn)行體制下,高校擁有院士數(shù)量的多寡,直接影響高校排名、權威性及課題資源的獲取,這導致高校形成“院士在手好說話”的管理心態(tài);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政策,但落實到某些地方,就變成了高層次人才的比拼。“院士數(shù)量越多,政績越大,領導面子上越好看。說到根子上,還是利益驅動在作祟。”
國外院士制度引反思
兩院院士章程修訂數(shù)次,2014年修訂被視為力度最大的一次。新修訂后的章程從提名途徑、遴選機制、退出機制3個方面進行了修改,但院士津貼依然維持每月1000元,對院士待遇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
這也為院士待遇的“漫天飛價”提供了“社會土壤”,一方面,高額的薪酬讓不少院士舍不得退休;另一方面,高校與地方的“門面需求”也不允許院士輕易退休。2013年11月,年滿80歲的沈國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輩子的北京林業(yè)大學表達退休意愿,但該校以“無人勝任沈國舫崗位”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
梳理歐美國家的院士制度,記者發(fā)現(xiàn)了迥然不同的狀況:英國皇家學會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學會,但會員沒有工資,更談不上像中國院士那樣高額的薪酬,他們只有少部分的補貼,甚至還要自掏腰包做研究。同樣,美國申請科研經費的關鍵在項目內容,不少院士實驗室因項目內容不過硬而無法得到經費,難以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院士是學術稱號,也是終身榮譽,但我國院士頭銜被賦予太多學術之外的東西。”江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等教育專家告訴記者,有些上了年紀的院士已無足夠精力搞科研,但學校還是抓住不放,將其作為申請國家科研資金和提高名聲的“法寶”。而在美國,院士不退休就得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不愿意或者無力承擔就得退休。這種以學術為本位的精神無疑值得借鑒。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高校數(shù)百萬年薪招聘 院士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