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不懼艱險攀高峰 只留清名在人間——三代坦克總師祝榆生留給身邊人的最深印象
很多人認識祝榆生,是從三代坦克開始的。但鮮有人知道,這位花甲之年重披戰(zhàn)袍的99式坦克總設計師,為兵工發(fā)展付出了多少異于常人的艱辛,辭世前仍然心念自己奮斗一生的事業(yè)。
記者追尋其人其事,發(fā)現(xiàn)這位傳奇總師沒有高談闊論,不追求名利雙收或轟轟烈烈,只有默默承擔,勤懇實干。他留給身邊人的幾個印象,感人至深。
字典里沒有“害怕”二字
“他的字典里沒有‘害怕’二字。”說起一起工作數十載的祝榆生,原三代坦克副總師傅寶玉這樣評價。
祝榆生曾在1948年的一次炮彈試射中失去右臂,這并沒有影響他東奔西跑為坦克進行調研、研討和試驗。特別是試驗,為了驗證坦克各種性能極值,試驗基地經常選在荒漠、高原、山區(qū)等地,而當時已年邁的祝榆生并沒有因為身體殘缺或年長缺席?! ?ldquo;要么零下40攝氏度,要么高原缺氧,別說他,就是年輕人也未必受得了。”傅寶玉回憶道,祝老經常要夾著十幾斤重的資料包奔波于各個試驗場地,沒有右臂,行走時常失去平衡。跌過多少跟頭,數都數不清。
“只要能走,就一定要親自到試驗現(xiàn)場。”每每回憶起祝榆生進行坦克試驗的點點滴滴,原三代坦克科研總指揮王天民總會哽咽。
王天民告訴記者,1990年,祝榆生在去包頭開會的路上重重跌了一跤,72歲的老人坐在地上,半天沒爬起來。之后,他顧不上胸口劇痛如期趕到現(xiàn)場。當研討結束時,祝老艱難地扶著桌沿,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送進醫(yī)院才發(fā)現(xiàn)已經摔斷了三根肋骨。“即便住進了醫(yī)院,他仍堅持聽取研制單位的技術匯報。”王天民感慨地說。
在祝榆生身邊人看來,“不害怕”三個字并不只在坦克研制和試驗中。戰(zhàn)場上,面對擁有飛機大炮的日本侵略者,祝榆生憑借著手中原始的武器與敵人舍命搏殺。坦克設計研發(fā)上,只有高中學歷的他敢于打破傳統(tǒng)思路,尋求技術路線的全部創(chuàng)新。“一生無所畏懼,永遠在超越。”王天民說。
一生永遠在鉆研的路上
很多人會感到詫異,作為研制出世界先進水平的99式坦克設計師,祝榆生只有高中學歷。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并非偶然和幸運。祝榆生的桌上床頭擺滿了各種軍事裝備書籍,最新的文獻資料也總能在他那里找到。“一本活字典,永遠在鉆研”,這是他給身邊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祝榆生先后在解放軍總高級步校、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炮兵工程學院等任職。其間,他堅持經常聽課、定期到圖書館查閱最新科技資料。
“我們在哈軍工讀書的時候,就聽說有個叫祝榆生的老師,兜里總揣著張課程表,聽遍了各個課程。”總參原兵種部裝甲兵局總工程師姚神保說,那時候我國的兵工教學體系還不完善,“炮、彈、藥,甚至沒有專業(yè)他也一樣學,他就喜歡這個,愛鉆研這個,不是為了畢業(yè)。”
?。保梗福茨?,三代坦克設計之初,中央軍委給祝榆生的任務是“跟先進的坦克能夠相抗衡。”然而,祝榆生卻把目標瞄得更遠:“打個平手有什么用啊,非得把你打掉。”祝榆生帶領著三代坦克研發(fā)團隊,走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研發(fā)的研制道路,新設計部件超過80%。
“坦克涉及各個學科,系統(tǒng)復雜,祝老的書從軍工到機器人,從高校學報到外國資料,涉及方方面面。”傅寶玉感慨地說,“我在他手下工作20多年,從沒見他休假、療養(yǎng),稍微得空就翻閱資料對各國坦克分析比較。”
?。保的旰螅瑱M空出世的三代坦克,其機動性與國外先進坦克相當,火力更勝一籌,并且在世界坦克史上首次采用了主動防護系統(tǒng)等技術,躋身先進行列。
只懂得工作不懂的生活
“祝老除了睡覺之外,其余時間都用在工作上,只懂得工作,不懂得生活。”祝榆生生前的司機陳明珠告訴記者,除了必要的桌餐,大部分時間,祝老都讓陳明珠打了盒飯放到辦公室吃。“他總用一個兩層的不銹鋼飯盒,最多能裝兩個菜,連湯都沒地方放。坦克研制15年,我就陪他吃了15年的盒飯。”
這位每年經手數千萬科研經費的總師,自己卻在一個簡易樓房里辦公:布質沙發(fā)是別人用過的舊品,辦公桌也是舊品改制,木頭坐椅上放一個軟棉墊。這間辦公室用了幾十年,直到1998年才勉強同意安裝了一個窗式空調。
辦公如此,出差更是不講究。有時因工作急需,他便乘坐火車硬臥或坐吉普車去現(xiàn)場,即便外出開會有參觀旅游的機會,也只是待在房間里鉆研學習。
直至去世,祝榆生仍居住在北京車道溝附近一棟60年代建的磚瓦樓房里,水泥地板,白色墻壁。陳明珠回憶道,老房子陰冷,為了老人的身體,有人曾多次提出給祝老更換一套條件稍好的房子。祝老得知此事后,還親自寫信給組織,拒絕更換住房。“他總說,和那些在戰(zhàn)爭中犧牲的戰(zhàn)友相比,我已經很幸運了。”傅寶玉說。
編輯:羅韋
關鍵詞:坦克 祝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