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非遺
“快手”面塑藝人于啟全的非遺夢
——讓“小玩意”走上國際大舞臺
中新網沈陽7月20日電 (王藝霖)面粉除了用于做吃的還能做啥?民間面塑藝人于啟全與3位友人耗時一年多時間,用200多斤面粉捏出了面塑版《清明上河圖》。日前,記者走進了于啟全位于遼寧沈陽的面塑工作室,近距離了解了這項化平凡為神奇的傳統(tǒng)技藝。
面塑,俗稱“捏面人”,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經過上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形成了多個流派。面塑藝人通過把面粉調成不同顏色的面團,并借助一些簡單工具,便可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作為一項傳統(tǒng)技藝,面塑目前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沈陽于氏面人制作技藝已有百年歷史,于啟全是第四代傳承人,在他的工作室中擺滿各式面塑作品,如三英戰(zhàn)呂布、穆桂英掛帥、哪咤鬧海等,其中最顯眼的莫過于長達6米的面塑版《清明上河圖》。據于啟全介紹,這個作品包含500多個神態(tài)各異的人物、50多頭牲畜以及依據畫作還原的房屋樓宇等。作品中的人物高度大多在2.0至2.5厘米之間,五官、胡須、發(fā)髻甚至表情都清晰可辨。
據于啟全介紹,面塑版《清明上河圖》完成于2013年,共耗時一年多時間。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歡創(chuàng)作這種大體量的群塑作品。除了《清明上河圖》,他還先后創(chuàng)作了《紅樓夢》《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百子圖》等作品。其中,《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曾榮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銀獎。
談及面塑藝術的歷史,于啟全介紹說,起初,每到逢年過節(jié),老百姓都會捏面人以求吉納福;逐漸地,面塑的民俗功用被不斷弱化,轉而成為“食寵”,增添了許多飲食趣味;此后,面塑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頗受大眾歡迎的民間技藝。
于啟全對記者表示,自己從小在山東老家長大,對面食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感。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他自幼便開始接觸面塑,這一干便是幾十年。經年累月的捏、搓、揉、掀不僅練就了于啟全的一雙“巧手”,更成就了他的一雙“快手”。
于啟全非常擅長速塑。所謂“速塑”,即是在短時間內以表演的形式塑造出對象的動作、形象和神韻。2016年,他在沈陽故宮為來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現(xiàn)場制作面塑肖像,獲得默克爾的連聲稱贊。
在于啟全看來,捏得像的訣竅不在于“形”,而在于“神韻”。他介紹,快是速塑藝術的靈魂,瞬間捕捉一個人的特點,手眼并用,迅速捏塑,這不僅需要天賦與靈感,更離不開長時間的練習。
于啟全對記者表示,自己從事面塑藝術幾十年,純粹因為內心的熱愛。為將面塑藝術廣泛傳播,他多次參與國內外的各種展示活動,曾出訪韓國、德國、東南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進行文化交流,并現(xiàn)場表演制作面塑肖像。
他說,曾幾何時,面塑藝人挑擔提盒沿街叫賣是街頭的一道風景;如今,“面人兒”這種“小玩意”不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藝術殿堂,還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現(xiàn)在,于啟全會將當下的流行文化和大眾關注的話題結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引起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重視?!拔业拿嫠芟雮鬟_一種精神和張力,希望通過我迅速表演的過程,給人帶來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讓這門民間藝術走進更多人的心中?!庇趩⑷缡钦f。(完)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面塑 啟全 藝人 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