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百年同心路·與委員同訪
毛主席進京游頤和園,為何不高興了?
開欄的話
百年風雨,百年輝煌。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人民政協(xié)報、人民政協(xié)網特別推出《百年同心路——與委員同訪》欄目,記者和政協(xié)委員一起探訪紅色足跡,重溫紅色記憶,追尋百年大黨的初心和使命。
京城四月,柳絮初飛。頤和園昆明湖畔楊柳依依,萬壽山凝翠滴綠。
在萬壽山前山東部,拾級而上走過一路盛開的梨花和丁香,一座精巧玲瓏,造型獨特的建筑——益壽堂映入眼簾,“古都春曉——尋訪中國共產黨‘進京趕考’之路”主題展覽正在舉辦,不少游客在此駐足參觀。
△益壽堂。
“這是1949年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進入北平的第一個落腳點,以前還真不知道……”在交談聲中,一幅幅老照片、一頁頁珍貴的文件把人們的思緒帶回那段全中國解放指日可待的崢嶸歲月。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入城接管防務,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中共中央決定進駐北平。3月23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中國革命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前往古都北平。出發(fā)前,毛澤東和周恩來交談時稱此行是“進京趕考”。
3月25日清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抵達北平,這是中國革命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從農村包圍城市到由城市領導全國的轉折點。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這一天,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落腳的第一站就選在了頤和園的益壽堂。
“進入頤和園,毛澤東提出散散步。”在《葉子龍回憶錄》里有這樣一段描述——
在昆明湖邊,毛澤東發(fā)現偌大的公園里空空蕩蕩,竟沒有一個游人,就問:“公園里怎么沒有游人啦?”葉子龍回答:“為了首長的安全,今天公園不開放。”聽完,毛澤東不高興了,說:“公園不是私園,沒有游人像什么樣子。好了,不游了,不游了!”
在此之后,遵照毛澤東“管理好公園,并且要建設公園為人民服務”的囑托,4月10日,頤和園恢復對外開放,并大大降低了入園門票價。4月13日,“北平市政府管理頤和園事務所”改稱“北平市人民政府頤和園管理處”,負責頤和園的管理事務。
“門票曾低到人民幣兩角,保持了50年。”北京市海淀區(qū)政協(xié)委員、頤和園黨委書記馬文香介紹說,“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原頤和園總工程師耿劉同接受采訪時回憶說:“頤和園門票以前是兩塊大洋。當年的一塊大洋相當于一袋洋面,兩塊大洋抵得上普通人家一個月的口糧,自然老百姓承受不起。”
“現在頤和園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1000多萬人次,按照規(guī)定,部分老人、小孩入園免票。”馬文香不無感慨地說。
進入北平的當天,毛澤東不僅在西苑閱兵,晚上還在益壽堂宴請近二十位從全國各地趕赴北平的著名民主人士,虛心推誠,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商建國大事。
《柳亞子日記》中還留下了有關赴宴的文字:
“夜,毛主席派車來迓,赴頤和園飯局,共兩席,主人外余與叔老、鼎堂、初老、奚若、德珩、東蓀、寰老、季龍、任老、丕老、乃器、衡老、伯鈞、澤老、夷老、平老、賢初、任潮、恩來、羅邁,共二十人。飯罷,馮夫人來,座談至一時半,始乘車歸,抵寓已二時許矣。”
赴宴當晚,柳亞子即席賦詩三首并錄呈毛澤東,詩中熱情地回顧了同毛澤東20多年的友誼、歌頌毛澤東、謳歌中國革命的勝利。但毛澤東與柳亞子之間“詩詞唱和照肝膽”的故事未止于此。
4月25日,毛澤東派人妥善地安排柳亞子暫時遷入頤和園益壽堂居住。4月29日,正忙于指揮解放軍渡江作戰(zhàn)和為建立新中國做各種籌備的毛澤東不忘給柳亞子贈詩: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其中后兩句廣為傳誦。毛澤東深情回憶了他們之間的三次相會,包括廣州(粵海)、重慶(渝州)、北平(舊國),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本人,始終沒有忘記柳亞子等民主人士過去同情共產黨人,為反蔣統(tǒng)一戰(zhàn)線效力的革命功勞。后四句,出于詩友和諍友間的相互愛護之情,真誠地挽留他在北京參加建國工作,體現了毛澤東對民主人士的愛護和關懷。
“游園、休憩,聽故事,頤和園正在努力打造園林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的典范工程,充分發(fā)揮世界文化遺產的豐富底蘊。”馬文香說。
革命戰(zhàn)爭年代,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未來仍需堅持。為繼續(xù)“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畫出“最大同心圓”,馬文香表示,接下來頤和園將改造提升景福閣、益壽堂等景點的展覽展陳,有機地將益壽堂與耕織圖進行串聯(lián),充實紅色文化教育展示、宣傳的內容和載體,不斷提升頤和園紅色資源品質,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入黨誓詞的文化墻前,來來往往的游客拍照留念,揚起了幸福的笑臉。
策劃:譚明悅
監(jiān)制:李木元
統(tǒng)籌:宋寶剛 康亮
記者:張佳琪
主持:韓月
視頻:賴仁杰 徐康輝
編輯:黃喆
審核:周佳佳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