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yè)>資訊
吉林全省設點1.7萬多個,累計調處各類糾紛40余萬件
村居“百姓說事點” 化解矛盾在基層吉林長春市寬城區(qū)一心街社區(qū)新修建的涼亭成了“百姓說事點”,方便居民休閑、說事。
資料圖片
吉林舒蘭市興安村“百姓說事點”,張云龍(左二)在調解鄰里矛盾。
于 婷攝
引子
小到家長里短、鄰里矛盾,大到房屋拆遷、土地糾紛,在吉林省城鄉(xiāng)基層,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問題,如今都能到“百姓說事點”講個理兒。作為吉林省學習推廣、堅持發(fā)展“楓橋經驗”的重要機制,“百姓說事點”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鄉(xiāng)鎮(zhèn),矛盾不上交”。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來到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了解群眾矛盾糾紛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模式運行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基礎。要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把黨員、干部下訪和群眾上訪結合起來,把群眾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規(guī)范起來,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化解在基層。
2010年底,吉林省舒蘭市基層司法所在農村村屯小賣店等群眾常聚集的地方,創(chuàng)建“百姓說事點”,加強基層矛盾排查化解。隨后,吉林省在全省城鄉(xiāng)推廣“百姓說事點”。
10年來,吉林省“百姓說事點”已達1.7萬多個,基本實現全省村居全覆蓋,累計收集各類民生信息50余萬條,調處各類糾紛40余萬件。
掛牌說事
小賣店掛起“百姓說事點”牌子,就地排查化解矛盾糾紛
一到農閑時節(jié),舒蘭市朝陽鎮(zhèn)興安村張云龍家的小賣店就會聚起一些村民,沿窗小窄炕上也坐著嘮嗑的鄉(xiāng)鄰。小賣店是村里的“百姓說事點”,作為調解員,張云龍習慣了在大伙兒的閑話中發(fā)現和化解矛盾糾紛。
“俺們前院的張金才和徐忠因為兩棵樹正鬧呢,要是動起手來,徐忠怕是要吃虧。”一天上午,村民王輝在屋里跟大伙兒說起樁事來。
“這回是云龍家親戚,看他咋辦。”原來,鬧矛盾的一方張金才是張云龍的姐夫。張云龍心里明白,大伙兒看著他呢。
張云龍立即趕到現場。張金才和徐忠兩家緊挨著,在木杖子圈定的院外,偏向徐忠家一側,立著引起爭執(zhí)的兩棵楊樹。
“你說這兩棵樹是你早先種的,誰瞅見了?”張金才正質問徐忠。
“姐夫,這兩棵樹,樹皮溜光發(fā)白,粗細、品種、樹齡,和徐忠家其他樹一樣,跟你家的可差遠了。人家說的,沒錯。”經過仔細查看,張云龍勸解道。一番道理講下來,張金才服氣了。
在吉林城鄉(xiāng),像張云龍的小賣店一樣,各村居群眾經常聚集的地方,建立了“百姓說事點”,活躍著一支像張云龍這樣的調解員隊伍,就地化解矛盾糾紛。
“百姓說事點”的推行,得從10年前說起。
2010年底,舒蘭市各鄉(xiāng)鎮(zhèn)司法所走村入戶開展基層矛盾排查。朝陽鎮(zhèn)司法所所長王芳抽出時間走村入戶,最遠的村屯距鎮(zhèn)上30公里,一個來回就得小半天,“到了還常找不到人,問不出事”。
“俺們以前有矛盾或其他為難的事,就找村干部,但總不能老找人家不是?有的屯子離村部遠,找起來也不方便。”興安村村民隋桂云說。
舒蘭市地處長白山區(qū)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人口60多萬,鄉(xiāng)村人口占比超七成。鄉(xiāng)村,自然是舒蘭基層治理的主陣地。
“主要是鄰里不和、土地和贍養(yǎng)糾紛……”王芳清楚,農村這些事兒,處置不及時很容易激化。
細心的王芳注意到,村里人沒事都喜歡聚到小賣店。“能不能在小賣店掛牌‘百姓說事點’,把店主發(fā)展成信息員?”王芳向市司法局領導建議,“他們對村里大事小情知根知底,在村民嘮嗑中就能收集矛盾線索。”
成不成,先試試,“百姓說事點”在朝陽鎮(zhèn)8個小賣店開張,張云龍家即是其中之一。
“沒想到,在富民村,我們正給說事點掛牌呢,村民就上門了。”王芳回憶道。
“承諾年底通自來水,都開春了咋還不通?”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王芳細打聽后得知,村里的自來水工程,由市水利局負責打井和投入設備,農電部門負責電力安裝,前一年冬天已經完工。有的村民早早把自家水井堵上了。不承想,水房和變壓器之間需要安裝兩根電線桿,當初做投資預算時給疏漏了。
“這是給‘百姓說事點’樹立威信的好機會。”王芳馬上協(xié)調鎮(zhèn)政府出面,找到水利和農電兩個部門商量解決。3天后,汩汩清水通進了富民村。
“以后有啥事,就在這里說。”富民村村民對“百姓說事點”刮目相看。
如今,朝陽鎮(zhèn)上的“百姓說事點”已增加到27個。“朝陽鎮(zhèn)這些年‘民轉刑’案件少,‘百姓說事點’功不可沒。”鎮(zhèn)黨委書記滕慧陽說。
講情說法
“講清了法,說通了情,矛盾也就去了根兒”
“要不是三叔,俺兩家準保要結梁子。”說起不久前與同村村民李淑任的爭吵,舒蘭市亮甲山鄉(xiāng)致富村村民王小龍語帶感激。
“三叔”名叫郭勝祥,今年65歲,是村里“百姓說事點”的調解員。
那天在村頭,郭勝祥聽說王小龍和李淑任吵起來了,趕過去一看,只見王小龍拄把鐵鍬站在自家柴火垛邊,不讓李淑任家的汽車過去。原來,王小龍家收回來的苞米稈堆到了村道上,過車只能往地里開。
“小龍,你個大老爺們,拿個鐵鍬想咋地?”
面對郭勝祥的質問,王小龍也不客氣:“她車軋俺們地頭了。”
“你柴火垛在那兒不留道,讓人家咋過?我要沒記錯,那地頭以前就是道,讓你翻種了。”說完王小龍,郭勝祥轉頭再說李淑任:“你罵人也不對。既然你倆都管我叫三叔,就聽我一句勸,別動粗,傷人不僅要賠錢,更會犯法。”
“先軋地頭過車,待農閑時節(jié)再仔細查臺賬,看看這地頭究竟有沒有道。有道,小龍啥話也別說了;沒道,咱想辦法整出道過車。”郭勝祥拍板。
當這么多年調解員,郭勝祥心里清楚,小矛盾當場不處理,積怨之下,搞不好會成大麻煩。
這幾年春節(jié),郭勝祥總會在自家院里舉辦聯(lián)歡會,把大伙請來熱鬧一番,為的就是解開大伙的“小疙瘩”,把平日里積攢的小矛盾“抹糊平”。聯(lián)歡前,郭勝祥總不忘給大伙講一節(jié)法律課。
“咱家里小賣店成為‘百姓說事點’之前,我就愛在村里管個小事兒,主持個公道。”郭勝祥說,“現如今把管小事當成了正經工作。”
2011年,郭勝祥經村里推薦、司法所遴選,成為村里“百姓說事點”的信息員。去年,說事點建成了調解室,郭勝祥也正式成為調解員。
“‘百姓說事點’越來越完善,已經從單純的信息收集升級為民事調解,部分信息員變成了調解員。”舒蘭市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科科長王臣說。
“我這調解員,是幾任司法所所長手把手教出來的。”郭勝祥說,自己就念過3年書,一開始字都寫不全,現在“自個兒就能把調解案子寫出來”。
盡管郭勝祥這樣說,但“80后”大學畢業(yè)生、亮甲山鄉(xiāng)司法所所長許斌卻覺得,郭勝祥不是自己的“學生”,而是配合默契的“搭檔”。
許斌說,剛參加工作那會兒,面對村里糾紛,自己講法說理,卻難解村民心里的疙瘩。村里人大多沾親帶故,不少事情背后的人情世故,讓許斌摸不著頭腦。
漸漸地,許斌悟出,村里事兒,很多時候得由村里的能人用村民的處事辦法解決。“郭叔會從情理上調解,我能提供法律指導。我們這對搭檔處理起村里矛盾,可謂有情有法。”許斌笑言,“借著情來說法,講清了法,說通了情,矛盾也就去了根兒。”
今年春耕,村民求士偉承包了宮寶昌家3坰地。求士偉兩口子種完地,總感覺不夠3坰。
“咱種了一輩子地,知道施肥播種的量都跟著地塊大小配合著哩。”求士偉兩口子找來尺子,一點點丈量起來,最后一算差了3畝。
兩家本來要好,這事一出,求士偉怕傷了和氣,先找到郭勝祥。
郭勝祥去問宮寶昌。“我家就是3坰地,差不了!”答復斬釘截鐵。
“3坰地那么大,是不是差3畝,咱還真判不了。”郭勝祥聯(lián)系許斌。
“你們雙方是否都同意調解?”許斌讓郭勝祥把宮、求兩家找在一起,按照規(guī)定程序進行詢問。得到肯定答復后,許斌說,那就請鎮(zhèn)上的經管站來測量土地。
現場測完,果然差3畝,宮寶昌有點蒙。“家里妥妥的3坰地,咋就少了呢?”一陣琢磨過后,恍然大悟對郭勝祥說,“我家后院那3畝給算進去了!”
“行,宮寶昌也不是故意的。這事你們兩家誰也別隔閡了,關系還得像以前一樣好好處著。”郭勝祥勸道。
許斌見雙方釋然,便說:“宮寶昌退給求士偉3畝地的承包費,這事就解決了。不行的話,也可以按法律程序解除承包關系。”
最終,宮寶昌爽快地退了1500元承包費。
吉林省司法廳廳長張毅表示,“百姓說事點”廣覆蓋,調動了群眾自治的積極性,促進打通基層矛盾化解排查的“最后一公里”,自治、法治、德治在基層治理中融為一體。
合力成事
多方聯(lián)動,提升矛盾化解能力
郭佳貴怕岳父岳母對他動手,報了警。接到報警,舒蘭市小城鎮(zhèn)派出所民警立刻聯(lián)系鎮(zhèn)司法所所長王靜華,一同前往慶嶺村慶發(fā)屯。
警車開到村里,王靜華現場一看,雙方情緒激動。耐心聽完雙方講述,王靜華了解到,郭佳貴岳父準備做手術,小兩口因手術費2萬元錢起了爭執(zhí),引起岳父岳母不滿。
第一次調解先穩(wěn)住了雙方情緒。返程路上,王靜華叮囑村里“百姓說事點”的調解員侯英川,晚上趕緊聯(lián)系郭佳貴進一步了解情況。
“老百姓遇到糾紛,有時候一急眼就報了警。”王靜華說,有事找“百姓說事點”的意識也需要一個培養(yǎng)過程。
“不大點事兒真給定個案,對個人影響不好,也不利于雙方和解。”初到鎮(zhèn)上工作時,王靜華便跟派出所商量,不涉及罰款、治安處罰的小糾紛報案,轉交給司法所和“百姓說事點”處理。就這樣,這起報警案件,讓王靜華攬到了說事點來調解。王靜華帶著侯英川5次上門調解,終于讓這兩個家庭關系回歸正軌。
司法所長、“百姓說事點”調解員隨民警出警,在鎮(zhèn)上早不是新鮮事。去年,小城鎮(zhèn)司法所和“百姓說事點”共同調解案件100多件,其中派出所轉來的報案線索60多件。
2016年以來,吉林省在“百姓說事點”著力健全聯(lián)動工作機制:依托鎮(zhèn)村黨組織領導,說事點調解員(信息員)、司法所、綜治辦、公安派出所、基層法庭及各部門相互銜接配合,提升矛盾化解能力,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屯、大事不出鄉(xiāng)鎮(zhèn)。
“外來務工人員多、下崗職工多、老舊小區(qū)多,帶來基層矛盾多、社區(qū)治理難題多。”長春市寬城區(qū)凱旋街道一心街社區(qū)黨委書記王蕾介紹,社區(qū)2011年就開始著手建設“百姓說事點”。
從鄉(xiāng)鎮(zhèn)村屯到城市社區(qū),“百姓說事點”進城會不會水土不服?
7名社區(qū)居委會成員任網格長,66名小區(qū)樓長為“百姓說事點”信息員,300名志愿者成了單元長……一心街社區(qū)把“百姓說事點”嵌入了社區(qū)的管理節(jié)點,“借助說事點建設,社區(qū)把網格織得更加細密。”
“農村有鄉(xiāng)賢,城市有‘五老’(老干部、老戰(zhàn)士、老專家、老教師和老模范)。我們主要從‘五老’中選擇‘百姓說事點’的主事人。”王蕾說,社區(qū)以黨建引領把大家組織動員起來。
78歲的社區(qū)居民胡殿才是一名退休教師,也是社區(qū)“百姓說事點”的信息員。去年9月,這名老黨員接到小區(qū)5號樓居民反映下水井堵塞,他第一時間帶領志愿者上門勘查。發(fā)現5號樓的下水管網嚴重老化,他迅速把情況上報了社區(qū)和街道。
很快,小區(qū)的污水處理問題被列入寬城區(qū)民生問題清單。住建等部門前來調查,啟用應急資金,對樓宇的管網和下水井實施徹底維修。
近3年,一心街社區(qū)居委會協(xié)同“百姓說事點”,處理舊城改造拆違等問題125個,解決老舊樓房下水堵塞63處。
“為協(xié)調推進矛盾化解,寬城區(qū)將全區(qū)465個‘百姓說事點’與區(qū)城市綜合管理服務中心相銜接,建立起矛盾線索分流、督辦、反饋機制。”寬城區(qū)司法局副局長趙宏介紹,區(qū)司法局還將“百姓說事點”收集的社情民意,每周編發(fā)信息專報,報送區(qū)政府。
如今,吉林省基層黨員干部或司法所工作人員到“百姓說事點”工作已成常態(tài)。“百姓說事點”形成了定期議事的工作制度,對收集的矛盾線索當場不能解決答復的,司法所及時上報鎮(zhèn)街,由其責成、協(xié)調相關部門研究解決,明確辦結時限,由司法所負責定期向提出問題的單位或個人反饋。“百姓說事點”收集的社情民意,成為政府服務改善民生和推進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考。
規(guī)范提升
健全制度機制,創(chuàng)新“說事”方式
張云龍家的油漆柵欄黑得發(fā)亮,把干凈的小院圍起。屋內,東頭是貨架和柜臺,西頭一間新裝修的小屋是張云龍的調解室,電腦、電視、打印機、材料柜一應俱全。
“院墻鐵柵欄等,是鎮(zhèn)政府給配的。調解室是司法局給裝修的,也配了設備。”因為家里小賣店成了“百姓說事點”,張云龍得到不少支持。
自2012年起,舒蘭市每年投入“百姓說事點”信息和辦案補貼費用近15萬元,去年又投入75萬元實施了“百姓說事點”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建設。
“說事點建得好了,說事也更規(guī)范了。”從設點開始,舒蘭市每年組織兩期“百姓說事點”信息員集中培訓,聽經驗分享、律師專題講座、疑難案例解析,張云龍“感覺自己沒少長見識”。
張云龍家墻上,掛著“百姓說事點”“云龍調解工作室”“法官說法工作點”3塊牌子,每塊牌子都見證著“百姓說事點”的成長。
最初的“百姓說事點”,除了有“一員(信息員)”外,一般還有“一牌”,即掛有一塊招牌,公開聯(lián)系電話;“一板”,即設置一塊工作提示板,解答百姓提出的疑問;“一本”,即放置一本百姓說事記事本,把百姓反映的問題記錄下來;“一角”,即建立一個法律圖書角,便于百姓隨時學習一些法律知識。
現在的“百姓說事點”,除了配置一些娛樂活動設施吸引村民,還有了標準化調解室。
近年來,吉林省司法廳強化基礎保障,進一步加強“百姓說事點”標準化、規(guī)范化建設,明確工作流程,實現全省說事點標識牌、記錄本、工作流程“三統(tǒng)一”,形成了基層司法所所長定期到點上“問事”、群眾隨時隨地“說事”、信息員和調解員隨時“調事”、鄉(xiāng)鎮(zhèn)整合力量協(xié)調“辦事”、司法局考核事后“查事”的“五步法”等系列制度。
去年,“百姓說事點”提檔升級加速,從優(yōu)選擇220個點,擴展兼容個人調解室功能。調解室通過網絡就能連通上級司法部門,連線專業(yè)律師。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也與省司法廳聯(lián)合發(fā)文,決定在“百姓說事點”設立“法官說法工作點”,每月固定1至2天作為“法官說法日”,指派法官入點工作。
制度機制的日益健全,推動著“說事”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
蛟河市司法局創(chuàng)新推行“六六議事堂”制度,在村委會設立“議事堂”,將每月逢“六”定為“百姓議事接待日”。“議事堂”被打造成“百姓說事點”的指揮部和協(xié)調處理中心。說事點將矛盾信息提前匯集,“議事堂”上,鄉(xiāng)鎮(zhèn)領導、村干部、法官、法律工作者等和當地群眾一起協(xié)商,合力化解矛盾糾紛。
遼源市變“坐等”說事為“主動”下訪。遼源市東遼縣司法局副局長王安東介紹,東遼縣把業(yè)務用車裝備成“流動調解車”,建立起流動“百姓說事點”,深入田間、地頭、街面,做到招手即停,就地化解矛盾糾紛。
說事點還從線下走到了線上。延吉市建成覆蓋市、鎮(zhèn)街、村居的三級人民調解微信群,將全市225個“百姓說事點”納入其中,通過網上“百姓說事點”了解社情民意、普及法律知識、遠程調解糾紛。
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qū)黨委書記王淑清成立了“淑清大姐”工作室。“網上,是升級了的‘百姓說事點’,簡單說事向下延伸,疑難調解向上反饋。”王淑清說。
“如今,‘百姓說事點’成了基層社情民意收集點、矛盾糾紛化解點、公共法律服務點、致富信息宣傳點和干群關系聯(lián)系點。”張毅表示,將進一步加大“百姓說事點”的建設和保障力度。
為激發(fā)信息員和調解員的工作積極性,吉林省出臺了“以案定補”措施,每調解成功一個案件,政府補貼30至50元。“這讓大伙兒的干勁更足了。”張云龍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4日 13 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百姓說事點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