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思想
把孩子日程塞滿的是“教育軍備競賽”
針對最近媒體曝光的一些中小學生競賽組織過程中暴露出的評審不嚴格、家長代勞等現(xiàn)象,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競賽主辦單位對以往獲獎項目的真實性、獨創(chuàng)性進行復核,明確提出任何競賽獎項均不得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加分依據(jù)。通知還特別警示:一經發(fā)現(xiàn)教師或其他人員存在讓他人在未參加研究的成果上署名,代寫論文或者代為進行創(chuàng)作、研究,為子女或他人參加評獎提供條件或者支持等違反師德師風或學術不端的行為,要依法依規(guī)嚴肅查處。
幾年前,曾有社會學者提出一個深刻的觀點,當下教育生態(tài)的本質是“軍備競賽”。應試只是病象與癥狀,“軍備競賽”才是病灶與病原。最近的一系列事態(tài),正是沉疴多年、痼疾難去的“教育軍備競賽”的升級。中國社會對通過教育公平促進社會流動有著高度信賴,考試(本質上也是一種選拔或競賽)作為揀選人才的重要機制,具有無可置疑的神圣性。問題在于,當這個機制本身遭遇到異化,無論以何種“素質教育”的名義來“轉制”,都會留下漏洞和機會。
中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的主要導向是注重教育公平和教育資源的均衡發(fā)展。就此意義上看,這些年來,教育部門推動的為中小學生減負、為大學生加壓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一部分家長對此并不理解,“只緣身在此山中”。倘若跳出來看看子女在培訓班上所學的內容,對比我們自身在相同年齡階段所認識和理解的世界、習得和掌握的知識,恐怕要大跌眼鏡。這種“過度教育”和超前教育究竟帶來了什么?這種影響全社會的大型“軍備競賽”現(xiàn)場,意味著什么?
上世紀80年代,國內教育界曾掀起一股研究皮亞杰的熱潮。盡管對于這位發(fā)生認識論的創(chuàng)始人、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的一些觀點,人們有不同的看法,但他關于兒童發(fā)展、成長與學習的很多見解,今天看來仍大有啟發(fā)。
皮亞杰認為,兒童并不只是受教于成人的灌輸。真正的學習,是兒童自己找到和發(fā)現(xiàn)自己的答案。家長、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必須遵循漸進的、適度新穎的原則,既要跟兒童既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建立一定聯(lián)系,同時也要足夠新穎,帶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這才能產生認知上的“有益”沖突,進而誘發(fā)兒童的興趣。因此,那種超越兒童認知水平的揠苗助長,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滿足了家長的虛榮心,至于是否入腦、入心,那完全是不以家長意志為轉移的。
最近,一向反對超前教育但對妻子無可奈何的我,也“勉為其難”地接手了對孩子一部分作業(yè)的輔導。一個5歲的孩子,在沒有形成符號觀念和數(shù)的概念的情況下,非要去讓他理解某些數(shù)學邏輯;在還處于皮亞杰所說“前運算思維”或“自我中心”的狀態(tài)中,非要讓他做到跳出“第一視角”、開啟上帝視角,通過腦補來洞悉幾何圖形的變幻轉型。這是何等艱深的任務!
由此聯(lián)想開去,讓一個小學生跑到實驗室“研究抗癌”,其真實情況也正如調查結果所顯示的那樣:“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yè)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皮亞杰還提醒我們,思維開端于動作,但是思維結構的精細化和高級的運算結構得益于語言,而語言能力的豐富和發(fā)展不是刻板課堂教出來的,必然是兒童在充分擴大其社會交往特別是與同伴的交談和討論中熏陶而成的。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日程塞得滿滿當當,自以為是在加速其智力開發(fā),其實恰恰可能丟失了更為寶貴的一個方面。古人有“為學日增,為道日損”的告誡,我們固然不必將其極端化解讀,但一味注重智育而忽視德、體、美、勞的教訓,不是比比皆是嗎?
當嚴酷的“教育軍備競賽”封閉了少年感知社會與科學的觸角,吞噬了他們的全部精力,除了批量制造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還會有什么更好的結果呢?(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教育軍備競賽 教育 兒童 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