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一個貧困村的21份入黨志愿書
“一年收到21份入黨志愿書,最讓我感到自豪!”
在重慶市武隆區(qū),貧困村艷山紅村這兩年的變化頗為“驚艷”。面對記者,駐村第一書記游四海卻沒怎么炫耀脫貧成績。這位50歲的第一書記直言:“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村支部把人心聚攏了,艷山紅想不紅都難!”
雖位于石漠化山區(qū),但半個多世紀前,艷山紅的先輩在共產黨員帶領下,在石頭縫里造田儲水,不僅解決了口糧,還為國家貢獻余糧。1958年,這個小山村榮獲國務院頒發(fā)的“農業(yè)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村里先后出了10位勞模。
然而,2017年游四海到艷山紅駐村時,勞模村已經被人蔑稱為“爛泥壩”。全村貧困發(fā)生率16.2%,是當年全國貧困發(fā)生率的五倍多。
勞模村為何“斷崖式墜落”?游四海挨家挨戶走訪。
“從前修田引水,老支書賀廷剛卷起褲腿,帶著干部往溝里跳。現(xiàn)在的村干部,公私分不清、村民喊不動、產業(yè)搞不活。”不少老村民這樣“號脈”。
還有村民補充“診斷”道,這種“三不”干部還存在“三有”:申請低保有他、吃拿卡要有他、遇事踢皮球有他。
“2017年以前好多年,艷山紅沒發(fā)展幾名黨員。”游四海說,“村里留不住人,沒外出的村民,對一些黨員干部看不慣,也不想入黨。”
“我父親要在,肯定罵死他們。”瞧不上村干部的,還有老支書賀廷剛的兒子賀新村。
67歲的賀新村種了200多畝中藥材,是村里最能賺錢的人。他曾給村干部支招,村干部卻嫌他多事。他干脆“一心只管自家田”。
“扶貧要先抓黨建,聚人心。”對癥下藥,游四海做的第一件事是帶村干部重溫入黨誓詞。村委會的會議室,一度是村干部打麻將的地方。很快,檢討聲取代了麻將聲。接著,“占著位子不干事”的村干部辭職了;想謀私的村干部,悄悄撤回了低保申請書。
工作隊也請村民來“擺龍門陣”,給村干部挑毛病,給產業(yè)扶貧支招。
漸漸地,村干部作風變了,村支部有號召力了。產業(yè)從無到有,村民從外流到返鄉(xiāng)。提交入黨志愿書的21人,返鄉(xiāng)青年占多半。
“以前的艷山紅,就缺一個好支部”,31歲的賀強也提交了入黨志愿書。他原來在北京做餐飲,如今決定留在村里種辣椒。
“永遠跟黨走,與我的父親相繼傳承。”賀新村也想入黨了,他在志愿書中這樣寫道。
關鍵詞:一個貧困村的21份入黨志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