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炒鞋”已經成為一場危險的“博傻”游戲
作為大批量的工業(yè)產品,鞋并無比特幣的信任機制、工作量證明機制,全靠廠家的限量與認可。
炒鞋有風險,入局需謹慎。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下發(fā)了以《警惕“炒鞋”熱潮 防范金融風險》為主題的一份金融簡報,其中明確指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提醒各機構高度關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防范此類風險。
被金融化的“炒鞋”
炒鞋是當下最新的財富神話。一名20歲的大學生,靠炒鞋月入4萬,賺足了學費、生活費,實現經濟獨立;一位年輕小伙,將父母給的100萬元買房首付款,全部投入炒鞋,經過一年不斷倒騰鞋之后,100萬變成了500萬元。這些都市神話不斷引誘著人關注這個現象,并投入其中。
這些都市神話,并非全為虛言。一些數據顯示,5月份市面上熱賣的球鞋的交易價格跟發(fā)售價格相比,漲幅均超過100%,有個別超熱賣鞋款的漲幅高達430%。這還不是最離譜的例子。在某炒鞋平臺上,Air Jordan 1 X Off-White 12個月來歷史數據顯示,平均售價為3067美元,相較發(fā)售價溢價率高達2110.5%。
炒鞋這事兒,最初,是籃球迷購買喜歡的球星同款球鞋,球鞋收藏也只在小范圍的球圈里發(fā)展。后來,在明星、鞋廠饑餓營銷等推動下,向更多人群擴散。有些人自己搶不到廠家發(fā)售的鞋子,就會高價向黃牛買,轉賣、投機由此產生。
很多人其實對鞋本身興趣不大,他們就是為了獲利。這部分人更是少數中的少數,他們并不是一般認為的那些無知“瓜民”,相反多是有一定經濟能力與金融知識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人,相信鞋具有長期價值,可以不斷炒作,就像比特幣一樣。所以,他們希望在錯過了房地產、錯過了比特幣之后,搭上炒鞋這班船,走上發(fā)家致富的捷徑。但另一部分人,其實并不相信炒鞋市場能長期維持,他們相信的是,自己一定能在市場崩潰之前獲利離場。也就是說,他們知道自己在玩一場博傻游戲,但認為自己是聰明人。
事實上,類似炒鞋的行為,并不罕見。普洱茶、名貴中藥材、名酒、核桃、藏獒,甚至大蔥、蒜都曾被“炒”過。但與以往的炒作不同的是,“炒鞋”被迅速地互聯網化、金融化了。
“炒鞋”風險不可小覷
目前,交易平臺進行“炒鞋”的行為模式已經和證券市場的交易模式極其類似,不僅衍生出K線圖、“鞋期貨”,還互聯網化衍生出“云炒鞋”。據簡報顯示,目前國內已有10余個“炒鞋”平臺,呈現出參與者數量多、交易量大、價格波動劇烈等特征。
而且,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也在為炒鞋平臺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桿服務,高杠桿帶來高收益、有人就會借此高額借貸加杠桿。一旦大資本離場,炒鞋市場風向轉變,這些杠桿就放大了風險,不但借貸人背負巨額債務,也會連帶放貸平臺出現資金斷裂,形成連鎖反應,助長了金融風險。
這兩個特征放大了炒鞋的人群與金額,同時導致了更大的操作空間與不透明性。這就使得炒鞋所帶來的風險擴大了,平臺或個人一旦“跑路”,容易引發(fā)群體性事件。
證券化趨勢,可以說是受比特幣的啟發(fā)。比特幣是基于共識形成的價格,即本身沒有價值,但當大家都認為它有價值之后,它就有了價值。球鞋的價值機制,的確與比特幣有類似之處。但比特幣在全球黑市交易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支持了共識。相比之下,球鞋的實際價值很弱,無法長期支持共識。
作為大批量的工業(yè)產品,鞋并無比特幣的信任機制、工作量證明機制,其背后全靠廠家的限量與認可。廠家雖然會參與共謀,營造一場財富游戲,但最終還是要考慮到品牌形象,更何況球鞋品牌之間是競爭性的。
所以,雖然球鞋不會成為下一個比特幣,但它更可能是“郁金香”。而炒作郁金香的下場,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那些高價購入郁金香的人血本無歸,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破滅,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央行對“炒鞋”風險的警示,絕非夸大其詞。須知,每一個虛假繁榮的泡沫破滅之后,留下的是“一地雞毛”。
□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炒鞋 游戲 風險 金融 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