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巴黎圣母院火災引出的文化反思
新華社北京4月19日電題:巴黎圣母院火災引出的文化反思
新華社記者韓梁 鄭漢根
巴黎圣母院日前在火災中嚴重受損,歐洲文明乃至人類文明遭受重大損失,讓人痛心。而輿論圍繞這場大火的討論折射出的一些情緒和動向,值得關(guān)注和反思。
一些人把這場火災與一百多年前那把燒掉圓明園的大火聯(lián)系在一起,言語中不乏嘲諷,甚至為這場人類文化遺產(chǎn)遭遇的劫難叫好,流露出一種“復仇”快感。中國古語說:“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愛國不是幸災樂禍,這種缺乏同理心的念頭是一種非理性情緒,與愛國熱情無關(guān)。
中國是文明大國和禮儀之邦,對待不同文明一向懷著海納百川、惺惺相惜的心態(tài),對其他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向來心懷賞悅。當其他國家遭遇巨大文化損失時,以人類文明的開闊視野而非民族恩怨的狹隘眼光,與當?shù)孛癖姼型硎?,共情共傷,當是一個大國國民應有的心態(tài)。
另一個現(xiàn)象也值得深思。近年來,全球各地文物古建遇險的事情多次發(fā)生。巴西國博大火、巴米揚大佛遭毀、敘利亞古跡遭劫……其中一些文化遺產(chǎn)損毀的程度可能遠超巴黎圣母院,而其在全球范圍引發(fā)的惋惜和痛心,遠比不上巴黎圣母院大火帶來的沖擊。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在世界范圍內(nèi),不同文明受到的尊重和關(guān)注處于不平等狀態(tài)。從人類文明視角看,文物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價值沒有高下之分。對不同文化給予同樣關(guān)注、對不同民族給予平等對待,是一個美好世界應有的樣子。
對災難的痛惻不分民族,對文化的珍視、對美的熱愛超越國界。用理性替代偏狹,用共情替代冷漠,同時,對不同文明投以同樣珍視的目光和關(guān)懷,讓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交相輝映,這才是人類文明應有的美好圖景。
編輯:曾珂
關(guān)鍵詞:巴黎圣母院火災引出的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