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高校增負不妨從“課程脫水”開始
教育部日前印發(fā)《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對加強本科教育再次“加碼”。《通知》要求嚴格本科教育教學過程管理,淘汰“水課”,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嚴把畢業(yè)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
臺上PPT念得歡,臺下吃雞游戲開黑忙,上課不常點名,考試容易通關,學分拿到手軟——對于少數(shù)加班加點刷考試的本科生來說,這種“水課”簡直就是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福利之地。哪怕遇見“我覺得我講得還不如視頻好,要不你們看視頻吧”的“水課老師”,學生當真去公開吐槽的并不多。道理很簡單,這是雙贏的“生意”,老師講得天馬行空,學生聽得放飛自我,各忙各的,各得其樂。
浪費生命的“水課”,主要泛濫于通識課領域。民間有個說法,“幾乎每所大學都會流傳一本‘水課大全’”。這話可能有點夸張,卻是本科教育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為什么高校里都有“一籃子水課”?無非如下原因:一是通識教育成了筐,什么都往里面裝。既不看師資力量,也不談專業(yè)匹配,大而全的通識教育,自然會蘿卜快了不洗泥。二是課程改革沒有退出機制,鋪新攤子不拆故居。結果呢,課程越開越多,管都管不過來,少數(shù)教師不注水才怪。
再者,高校評價機制扭曲,倒逼著科任老師去“放水”。此前,湖南科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彭美勛在博文《大學教學之兩難:把關還是放水!》中提到,77份試卷,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卷面成績達到了55分的及格線,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拿到了二三十分,還有不少十幾分幾分的同學。堅守底線,則學生不高興、評價難高分;抬手放水,則底線難堅守、職業(yè)無道德。現(xiàn)實的問題是:在各路求情求饒的人情攻略之下,有多少老師能“狠心”堅持學術良心?當然,“水課”彼此輕松,很可能供需兩旺,熱火朝天的場面也是有的。
有人喟嘆,“一個老師放水問題不大,可是我們都這樣放水,那就成了沖垮教育的洪水了,蔓延出去就是沖毀這個社會的海嘯。”今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召開了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部首次召開的專門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會議。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發(fā)出的警示“本科不牢,地動山搖”再次被提及,而扭轉“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xiàn)象成為共識,大學生合理“增負”成為必由之路。怎么“增負”?粗放的辦法就是加量加作業(yè),真正集約化的思路,其實不妨從“課程脫水”開始。
青燈黃卷,皓首窮經(jīng)。學習是枯燥的,有時是痛苦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課程脫水”是個利益攸關的硬骨頭,既讓混日子的學生有痛感,也讓不上心的老師沒退路,但既然認準了病灶,還是要刮骨療毒。要建立更為科學規(guī)范的課程評價體系,不能讓學生評價權一家獨大,寬容那些不受學生歡迎的“嚴老師”,真正讓“水課”無立錐之地;還要量體裁衣,根據(jù)師資和校情安排通識課程,嚴肅退出機制。
更重要的是,要營造刻苦求學的高等教育大氛圍,嚴懲各種涉及師生的學術不端。唯其如此,或能真正讓高校成為有學術信仰與精神圖騰的地方。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高校 學生 增負 課程脫水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