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考古,一種詩意的呈現
《考古四記:田野中的歷史人生》
鄭嘉勵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先生的新著。鄭先生是考古專家,主要從事浙江地區(qū)宋元考古、瓷窯址考古的調查、發(fā)掘與研究,尤其是對宋墓的調查和發(fā)掘。共分尋墓、行路、品物、懷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尋墓記》主要記述墓葬調查與發(fā)掘,介紹墓葬的風水選址、類型劃分、喪葬物品等多個方面,同時還原了五個一線墓葬的發(fā)掘場景,使讀者從切實的文字中體驗考古人的工作,感受真正的考古場景。
2001年,雷峰塔地宮的發(fā)掘成為在當時是“21世紀以來浙江省最大的文化新聞事件”。鄭嘉勵也參與了此項工作。作為一個親歷者,鄭嘉勵先生寫下了工作手記,完整且清晰地向我們展現了當年的地宮發(fā)掘工作——
2001年3月11日上午九時,發(fā)掘工作正式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次日凌晨三時,從鎮(zhèn)塔頂石起吊,直至取出地宮底部最后一枚“開元通寶”銅錢,用了18個小時……七點多,參與地宮發(fā)掘的考古工作人員到達現場;九點整,發(fā)掘正式開始;十一點整,地宮的石蓋板掀開,舍利鐵函、銅佛像露出朦朧一角,考古隊員體驗到“發(fā)現的快樂”;下午三點,拆除地宮西南壁,考古工作人員放棄“輪休”,忘我工作;次日凌晨零點前后,地宮的最大文物——鐵函出土;凌晨二點,文物被護送至浙江省博物館;凌晨三點,發(fā)掘工作正式結束。鄭先生的敘述平實、細致,讀來不僅讓我們像親歷一樣,亦不乏趣味性和發(fā)人深省之處。
第二部分《行路記》以考古工作為軸線,展現寧波慈溪、金華樊嶺、溫州龜山、嘉興子城等多地的山色和史跡。第三部分《品物記》探析文物趣味,賞析古器之美,展現古代的“匠人精神”。第四部分《懷人記》展現考古人物群像,以散文游記式的筆致寫下那些讓作者無法忘卻的人:“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老師、兢兢業(yè)業(yè)的同事、熱心善良的房東……透露出人間的溫情與善意。其中有一位老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蟾宮埠是一個小山村,村里有個渡口,擺渡的是一位老人。擺渡這活兒,是當地對于聾啞人的照顧。老人年幼時因為發(fā)燒導致雙耳失聰,可命運的不幸并沒有打倒他,老人總是微笑著,很開心的樣子,也許,對于老人來說,守在家鄉(xiāng)跟他的小木船朝夕相處就是最幸福吧。村里人照顧著老人,老人也照顧著村里人,你來我往之間,脈脈的溫情已然深入心中。
顯然,這四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揭開了考古神秘的面紗。作者避開嚴謹枯燥的純學術研究,用詩性的文字替代,結合散文的感性,讓理性與感性融合在一起,讓文字成為連接考古工作者與大眾之間的一座橋梁。書中還收錄近百張實地拍攝照片,還原考古工作的一線實地場景,向大眾傳遞出考古有趣、溫情的一面,也將一位考古人多年的心路歷程細致綿密地展現出來。
編輯:楊嵐
關鍵詞:考古 發(fā)掘 工作 地宮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