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自揄视频,直接看不卡无码免费视频,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超碰av免费网络

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女性的唇飾

2018年05月08日 17:39 | 作者:李安樂 | 來源:中國書畫報
分享到: 

口唇的美容很早就有,其與畫眉、盤結(jié)發(fā)飾一起出現(xiàn)在早期人們的審美活動中。“點唇”是古代女性對口唇化妝修飾的一個專用詞匯,以致后來發(fā)展成詞牌——點絳唇。所謂“點唇”,就是將唇脂涂抹于口唇上。由于唇脂的顏色具有較強(qiáng)的覆蓋力,故而可以對原來口唇的厚度、形狀進(jìn)行修飾或改變。這些行為的背后,蘊(yùn)含著女性審美的變化。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女性唇飾圖像,展現(xiàn)了女性唇飾史的藝術(shù)脈絡(luò)。

一、 點絳唇的材料

唇飾的材料名目較多,有古代的唇脂、唇膏、口脂、口蠟、蠟脂、胭脂以及現(xiàn)代的口紅等。

古代上層的有錢人家,男女皆用唇部防護(hù)品,以防止嘴唇開裂。唇膏即為唇脂,涂于口唇以助姿容,女性所用紅色較重。唐以前叫唇脂,唐之后叫口脂,明清時流行的叫胭脂。這三者中,唇脂和口脂基本差不多,只是在制作工藝上略有不同;而胭脂與上述兩者不同。胭脂是以紅藍(lán)花為主要原料提煉而成的。下面分別介紹。

唇脂:常以朱砂加脂膏制成。《外臺秘要》中記載了其制作方法:“蠟(二分)、羊脂(二分)、甲煎(一合須別作自有方)、紫草(半分)、朱砂(二分),上五味,于銅鍋中微火煎蠟一沸,下羊脂一沸,又下甲煎一沸,又納紫草一沸,次朱砂一沸,瀉著筒內(nèi),候凝任用之。”

口脂:古時又稱唇脂,裝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點涂。白居易的詩中對此有具體描述:“朱唇素指勻,粉汗紅綿撲。”

胭脂:用紅藍(lán)花、紫草、山花等提煉出紅色,以絲綿浸蘸紅色陰干而成。或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既可涂面部又可點唇。

二、 敦煌壁畫中的唇飾

古代各種繪畫,由于繪制本身以及褪色等原因,人物的唇色辨認(rèn)已極不可靠,只能借助文字資料來一探究竟。唇色主要有肉色唇、紅色系唇、黑紫色系唇和白色系唇,其中紅色系唇最多。早期唇色大都為鮮艷的朱紅色,唐宋時期曾流行過檀色。

敦煌壁畫中的唇飾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xiàn)得不太一樣,總的來說是圍繞口唇的唇色和圖案來變化的。在大多數(shù)的壁畫中,女性唇色以紅色為主,但也有其他顏色。如第276窟(隋代)的菩薩唇色接近黑色,第334窟(初唐)的天女唇色為桃白色,第46窟(盛唐)菩薩的唇色為粉白色,第321窟(中唐)《陰處士父母供養(yǎng)像》及第98 窟(五代)《于闐皇后供養(yǎng)像》中的唇為白色,第201窟(中唐)《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的兩身菩薩唇色為黑紅色,第232窟(晚唐)的菩薩為肉色唇等。

就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圖像資料來看,點唇形式主要圍繞嘴唇的形狀有以下幾種。一是修飾口唇的大小。如第112窟(中唐)《金剛經(jīng)變之樂隊》中的彈琵琶者、第85窟(晚唐)的聽法菩薩等。二是以形狀修飾口唇。如《都督夫人禮佛圖》中的女性,有的將唇畫成了上、下兩片的小月牙形,有的畫成了上、下兩片半圓形,有的則加強(qiáng)嘴角唇線的效果,使整個唇形呈菱角狀。第64窟(隋代)女供養(yǎng)人的下唇為花瓣形,第144窟(晚唐)女供養(yǎng)人像的下唇為兩個花瓣形。第258窟(西魏)菩薩中,上唇突出呈圓點狀,下唇繪有兩個大圓點呈“∧”狀分布。三是點唇部位變化。如第44窟(中唐)《伎樂飛天》中只點上、下唇中間部位,第112窟《報恩經(jīng)變》之舞伎的上、下唇整體成圓圈狀。還有一種形式,在點唇中只點下唇不點上唇。比如第112窟《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的箜篌伎、《金剛經(jīng)變之樂隊》中的菩薩只涂下唇。四是點唇色彩的深淺變化。一般來說,下唇色彩深而上唇色彩淺,比如第112窟《金剛經(jīng)變之樂隊》中的持器者、彈琵琶者和第108窟(宋)中的侍女等。也有上唇比下唇紅艷的,如第468窟(中唐)《文殊變》中的帝釋天。

從描繪技巧上來看,有的口唇直接用紅色涂繪,不勾邊緣,如第275窟(北魏)南壁的伎樂、第285窟(西魏)著袿衣的女供養(yǎng)人等。有些在涂繪之后會強(qiáng)調(diào)口縫及嘴角,以線條勾勒,比如第154窟(中唐)《報恩經(jīng)變》中的供養(yǎng)菩薩及樂舞、第159窟(中唐)《普賢經(jīng)變》之舞伎、第17窟(晚唐)中的近事女、第108窟(宋)中的侍女等。另外,還有描繪露齒形象的,比如第159窟《文殊經(jīng)變》中的樂隊執(zhí)快板女、第112窟《金剛經(jīng)變之樂隊》中的菩薩。這種表現(xiàn)形式是極為罕見的。

第一五四窟(中唐)《報恩經(jīng)變》樂伎

第一0八窟(宋)侍女

三、 唇飾的嬗變

從文字與圖像文獻(xiàn)來看,唇飾的變化非常豐富,在漫長的歷史中演繹成形式多樣的唇史。其嬗變主要有兩部分:唇色和唇形。考察文獻(xiàn)資料,各種演變的紅色唇占據(jù)了歷史的主流,此外還有一些旁出的黑唇、紫唇、白唇等獨特審美。唇形的變化會隨著不同時代審美的變化而改變,或變大、變小,或變得圓潤、尖利,或以深、淺區(qū)分上、下唇的顏色,或者描繪成花瓣形、元寶形、馬鞍形。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最早出現(xiàn)唇飾的圖案化,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如在第285窟(西魏)中的菩薩,以花瓣形來修飾口唇,將上唇中間突出的地方處理成了圓形。

承接南北朝時期的花瓣化妝飾風(fēng)格,隋代也流行這種唇飾。如在第62窟的女供養(yǎng)人中,人物唇色深紅,下唇繪成花瓣狀。唐代除了流行過花瓣形唇飾外,還流行過半圓形、月牙形。這一點在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有所表現(xiàn)。

唐代是歷代婦女點唇最為豐富的朝代,名目有萬金紅、大紅春、天宮巧、石榴嬌、露珠兒、淡紅心等,且唇飾樣式繁多,如上唇點唇比下唇淺、只點上唇、口唇點成圓圈狀或只點上、下唇中間部位等。這些形式的變化反映了唐代女性的開放心態(tài)和對審美的多元嘗試。唐代的唇色也是最為豐富的,紅色系的唇色有淺紅、粉紅、桃紅、朱紅、深紅、橙紅、暗紅等,極為全備。白唇在中唐和晚唐也一度流行,晚唐還曾經(jīng)流行過黑唇。

五代延承唐代點唇風(fēng)尚,亦崇尚華麗繁復(fù)、花樣翻新。

兩宋唇飾趨于平淡,崇尚小巧、淡雅,點唇樣式比唐代少得多,檀色點唇成為主要流行的顏色。北宋秦觀在《南歌子·香墨彎彎畫》中寫道:“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lán)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第98窟《各國王子》中的侍女就妝檀色唇。這一時期的唇形以圓巧為主,最為出名的是“櫻桃樊素口”(白居易家蓄養(yǎng)的家伎樊素的“櫻桃小口”)。第98窟中的舞樂伎都是圓小唇。

  

第98窟(五代)《曹議金家族貴婦像》

唇飾的嬗變主要圍繞女性修容審美觀的變化而變化,而古人對紅色的迷戀更是將各種不同的紅唇推向極致。這種反復(fù)而又豐富的審美觀,又與時代緊密相關(guān)。

四、 唇飾的文化及審美

如果探究唇飾的文化隱喻,就必須尋找審美背景下的文化內(nèi)涵。描繪女性人物,對口唇的特寫無可逃避。某種意義上,唇隱喻著性。唇的魔魅就在于對女性魅力的重新塑造。在這個再造工程中,敦煌莫高窟壁畫把其變成了宗教之唇。

宗教之唇是情色之唇的另一面。在宗教壁畫中,女性莊嚴(yán)而肅穆,女性之唇也被描繪得充滿神圣感,完全摒棄掉世俗的情色意味。那些籠罩在神性光芒下的神圣女性形象,或法相莊嚴(yán)、或虔敬端莊,口唇或?qū)掗熁蛐∏伞⒒蚣t潤或白嫩,生動但不輕佻,始終保持了時代的主流唇飾。

唇的美感主要來源于其形式美和象征意義。其本身有著奇妙非凡的曲線,同時又蘊(yùn)含著情感的美。在面部美學(xué)上,唇占有相當(dāng)?shù)姆至浚袝r甚至勝過眼睛。宗教的一大功能在于說教,通過宗教內(nèi)容的傳諭讓人以另一種形式超凡脫俗。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唇之美亦是宗教說教的完美詮釋。

第45窟(盛唐)南壁菩薩

第158窟(中唐)《金光明經(jīng)變》之供養(yǎng)女

第61窟(五代)《回鶻公主供養(yǎng)像》

第36窟(五代)菩薩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唇飾 女性 唇色 敦煌莫高窟壁畫

更多

更多

<dd id="mmmmm"></dd>
  • <noscript id="mmmmm"><dd id="mmmmm"></dd></noscript>
    <nav id="mmmmm"><sup id="mmmmm"></sup></nav>
  • <tr id="mmmmm"></tr>
  • <nav id="mmmmm"></nav>
    <tfoot id="mmmmm"><noscript id="mmmmm"></noscript></tfoot><tfoot id="mmmmm"><noscript id="mmmmm"></noscript></tfoot>
    <nav id="mmmmm"><ul id="mmmmm"></ul></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