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整改“奪命護欄”不能心存僥幸
2月27日中午,在武漢漢口黃浦大街雷院公交車站,一名女青年不慎摔倒,脖子卡在公交車站旁自行車道邊的護欄上身亡。網(wǎng)友拍攝的視頻顯示,女青年身穿白色羽絨服,戴黑框眼鏡,脖子卡在波浪形護欄中間,一動不動,身邊還有行李箱。記者從江岸警方了解到,事發(fā)中午12時左右,12時16分警方接到群眾報警。據(jù)了解,120趕到現(xiàn)場后醫(yī)生發(fā)現(xiàn)女青年已經(jīng)身亡。(2月28日 北青網(wǎng))
城市道路中設置的行人護欄,原本用于隔離人行道和車行道,以保行車及行人安全。然而,由于近年來護欄卡脖事件頻發(fā),讓這一安全設施反倒成了“殺手”,足見其必有致命的隱患。但讓人意外的是,盡管各地護欄傷人事件屢屢曝光,但整改措施卻不見明顯跟上,以致漢口近日再現(xiàn)類似悲劇,不能不引人深思。
安全護欄不安全,癥結(jié)無疑出在欄桿的間距上。據(jù)記者調(diào)查,此類護欄大多為京式護欄,欄桿間隙在7至10厘米之間(其中9厘米最為普遍)。其隱患在于,身高1米以上兒童脖子直徑約6-7厘米,成人脖子直徑約9-10厘米,恰好與護欄縫隙相似。顯然,靠近的行人,倘不慎摔下或昏倒,一旦卡入縫隙,則萬難脫身。
按說,既然京式護欄不宜作行人護欄,要么移除,要么改作雙向車道的隔離護欄,不就萬事大吉。至于行人護欄,不妨采用類似北京長安街上的封閉式護欄,既美觀,又安全。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面對公眾盡快消除隱患的呼聲,盡管各地主管部門也是紛紛表態(tài)落實,但無奈“雷聲大雨點小”。一俟輿論平息,終究還是“風景依舊”。
究其原因,除了某些部門所說的“工程量大、資金不足”之外,似乎更緣于一種僥幸心理。譬如,有專家認為,護欄卡脖實為罕見,屬小概率事件。即便普通網(wǎng)友,也不乏有人持同樣的看法。歸結(jié)起來,無非是說現(xiàn)有護欄利大于弊,故而不值得為此“勞民傷財”。或許,正是這類僥幸心理的存在,造成了眼下整改意愿不迫切的局面。
顯然,不摒棄僥幸心理,則“奪命護欄”難除。誠然,城市護欄對交通安全的貢獻有目共睹。以長春市為例,去年新增隔離護欄53.5公里,交通事故發(fā)生率即降低37.8%,死亡人數(shù)同比下降42%,可謂“立竿見影”。但問題是,更換產(chǎn)品類型,目的是消除隱患,更好地體現(xiàn)其屏障作用。兩者非但不矛盾,反而提升了城市護欄的品質(zhì)。
至于說到“小概率”,筆者卻不敢茍同。誠然,就數(shù)據(jù)本身而言,護欄卡脖確屬“偶發(fā)”,似乎用不著大驚小怪。但問題在于,統(tǒng)計學上的小概率,對于死者家庭而言,則是百分之百。個中道理,無需贅述。更何況,作為以人為本的城市,面對有可能危及安全的隱患,哪怕事故幾率再低,也當以生命為重,從而傾盡全力去排除。
也就是說,在看待“奪命護欄”這個問題上,沒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說,更不應“各說各話”,而當立足于以人為本的高度,站在城市管理者的角度通盤考量。相信如此一來,城市護欄更新改造的步伐必將加快,而“奪命護欄”將不復見。說到底,這就是城市以人為本的理念及追求。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護欄 奪命護欄 整改 城市 心存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