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虎狼式教育,慎防行動跑偏
日前,又一則“狼爸”教子的新聞引發(fā)關注:來自四川的父親張禹帶著6歲兒子窮游進行直播。二人從廣元出發(fā),計劃路線是途經(jīng)綿陽、成都,到重慶后再原路返回。據(jù)說父子倆每天騎行60—70公里、負重7公斤,自己煮飯,在小樹林住帳篷。一些網(wǎng)友擔心這么小的孩子承受不住,也有不少人力撐張禹。
類似的教育方式早已屢見不鮮。去年,江西有個“虎爸”,讓4歲的女兒不去幼兒園,而是做“背包客”,一起穿越川藏線,挑戰(zhàn)羅布泊。早幾年,媒體還報道過武漢的一位“鷹爸”“特訓”4歲兒子,要求每天跑步3000米,長期洗冷水澡。再早一些時候,美國“虎媽”使兩個女兒成功入讀哈佛大學,被當成是此類教育的范本。綜觀對“狼爸”“虎媽”的支持意見,歸結(jié)起來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自古流傳的“逆境出人才”觀念,認為挫折、磨礪才能使人更好成長;二是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獨生子女因過度受寵溺而引發(fā)“嬌氣病”,這些“患者”不僅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缺乏一些基本分享意識、動手能力等。某種程度上說,虎狼式教育更像是一種父母基于上述正反兩方面認知而生發(fā)的樸素“糾偏”,初衷并非不可理解,關鍵在想法如何轉(zhuǎn)換為現(xiàn)實。
“虎媽”教育女兒的經(jīng)歷看起來頗為成功,但也招致不少人批評,特別是一些教育學者,更強調(diào)基于快樂、鼓勵和個性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但這樣的“說教”顯然不能令那些支持“虎媽”的家長信服。畢竟,像虎狼一樣“兇狠”的父母管教,會不會在孩子幼小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至少在“虎媽”的案例中難以全面評估,很容易變成各執(zhí)一詞。然而,在另一些案例中卻能看到直觀的結(jié)果。2012年河南一位“狼爸”以原地跑步的方式管教6歲女兒,足足罰了6個小時,導致孩子不幸身亡。前兩天,浙江臺州一位“虎媽”為了“鍛煉孩子意志力”,不顧危險讓14歲兒子無裝備徒步穿越當?shù)貚{谷,雖跌落水潭亦不能阻擋,被導游救起后,卻在救援人員到達之前又走了兩個小時山路。
審視上述種種意見和正反案例不難發(fā)現(xiàn),探討虎狼式教育的利弊,核心也許不在要不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約束管教,而是“嚴”的尺度問題。令人遺憾的是,在很多討論中,虎狼式教育被一些家長泛化為越是關愛和負責,越要嚴格管教的觀念,甚至認為把嚴做到極致才能產(chǎn)生對孩子最好的磨練。落到現(xiàn)實行動上,就是刻意模仿他們“虎狼”的一面,而忽視度的把控。結(jié)果是,只看到了“鷹爸”特訓的4000米,而忽視了他同樣強調(diào)的循序漸進;只看到了“狼爸”帶著孩子騎行,而忽視了在累的時候“還是看他自己愿不愿意堅持下去”。還有一些家長無視孩子的個性,僅憑自己好惡,或執(zhí)意要在下一代身上實踐自己的夢想,就更有違教育的本意了。
時至今日,我們關注“虎媽”“狼爸”現(xiàn)象,尤其要關注其在輿論場的標簽化傾向,進而選擇審慎態(tài)度。是不是父母對子女在某一方面嚴加管教了,媒體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稱之為“虎媽”“狼爸”,進而不斷放大其積極成效?重要的是,對家長來說,對待子女無論是嚴還是松,首先要對自身成長經(jīng)歷有深入的剖析,從而識別教育孩子的真正動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教育 虎狼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