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新蓋房還多收糧 不怕有病臥在床——吉林松原脫貧攻堅“新民謠”
新華社長春12月11日電題:新蓋房還多收糧 不怕有病臥在床——吉林松原脫貧攻堅“新民謠”
新華社記者褚曉亮、郭翔
松原地處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的大興安嶺南麓片區(qū)輻射范圍內。當地有個民謠,看誰家光景好不好要“先看房、次看糧,再看有沒有病號臥在床”。如今,在黨的脫貧政策深入實施下,貧困戶紛紛住進了新房,致富有了新門路,社會保障也日益堅實。貧困戶中有了“新民謠”:新蓋房還多收糧,不怕有病臥在床。
家家住進新房子 貧困村變身“新農村”
52歲的長嶺縣十九號村貧困戶王洪杰在12年前失去了丈夫,“兩間土房住了30年,窗臺上一層層土,倉房倒了也只能用木頭支著。”每到春秋,王洪杰就用草和泥抹屋頂對付著,“抹完房子也漏,刮大風、下大雨就一夜不敢睡。”
十九號村貧困發(fā)生率接近25%,坑洼土路、漏風土房、高氟飲用水……十九號村“第一書記”張銘方說,要提升鄉(xiāng)親們的脫貧精氣神,必須改變人居環(huán)境。去年十九號村整合利用各級政策資金啟動危房、道路、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改造。
12月的東北農村,室外溫度達到零下十五六攝氏度,而王洪杰的新房里火炕燒得正旺,溫暖如春。“40平方米的新房不花錢,甚至火炕都安裝好了。”王洪杰說,建房時她天天看著,“新房上下都是鋼筋水泥,大地震都不怕。”
貧困村變身“新農村”。134戶貧困戶家家住上新房、17公里水泥路鋪到家門、三眼深水井讓村民不再擔心后輩因高氟水而牙黃,十九號村兩年間的變化正是松原補貧困地區(qū)基礎設施短板的縮影。
兩年來,松原全市完成全部約1.3萬戶農村危房改造,新修村路1000多公里,近1.3萬戶貧困群眾去年喝上了“甜水”。
貧困戶紛紛成股東 找到致富“小金羊”
“多收糧”是貧困戶對致富的向往,體現了對產業(yè)脫貧的渴望。乾安縣歲字村90%的土地是鹽堿地。“咱這兒種地不行但畜牧條件好。”村黨支部書記真鐵全說,使畜牧優(yōu)勢變成脫貧的產業(yè)優(yōu)勢,必須讓62戶貧困戶“合作”起來。
“我們利用金融扶貧政策,每戶貸款5萬元,政府擔保并貼息。”真鐵全說,村里用這些資金建起了8公頃養(yǎng)殖基地和8棟蔬菜大棚,所有貧困戶入股享受分紅。
59歲的貧困戶周景方半年從養(yǎng)殖合作社獲得分紅1600元。他說:“在合作社打工還有一份工資收入,一年下來收入1萬元。”
歲字村的養(yǎng)殖合作社與肉羊屠宰加工企業(yè)合作,專注羊的育肥環(huán)節(jié)。“即使羊降價,一只的利潤也有100元,明年就能出欄2萬只。”真鐵全說,“咱村今年不僅脫貧,還找到了致富‘小金羊’。”
“一村一業(yè)”的產業(yè)脫貧在松原的實踐中融入了現代農業(yè)標準化、品牌化等理念,以市場終端、產業(yè)鏈謀劃脫貧產業(yè),建立貧困群眾持續(xù)增收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
扶余市萬寶村的12棟草莓、西紅柿溫室即將開門迎客。“采摘草莓每斤80元,西紅柿30元。”溫室經營者高寶福信心滿滿,他每年要向村里繳納12萬元承包費給貧困戶分紅,還有三四十名貧困村民在此打工,每小時工資10元。
松原兩年來投入扶貧資金16.8億元,實施產業(yè)項目237個,養(yǎng)殖業(yè)、優(yōu)質雜糧雜豆、無公害蔬菜等產業(yè)不僅助力脫貧攻堅,也打造了一張“綠色優(yōu)質農產品基地”的“新名片”。
建起返貧“防火墻” 不怕有病臥在床
因病、因學致貧返貧是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qū)多地面臨的問題。松原僅因病致貧就占貧困人口的72.3%。
“我得冠心病打針吃藥錢,如今也能報銷。”65歲的松原市長嶺縣貧困戶胡友豎著大拇指說,“好日子好好過,新時代好好活。”
松原為防止因病、因學致貧返貧,突出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夯實脫貧“底子”,構建起醫(yī)療保險、大病保險、商業(yè)保險、縣級醫(yī)療基金的四道醫(yī)療保障網。松原市扶貧辦副主任張喜富說,貧困戶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重度貧困戶100%報銷。教育上,松原對每名農村學生學前階段每年補助1500元,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和中學生分別補助1000元和1250元,高等教育階段每年補助2000元。
新房子、新產業(yè)、新生活……松原兩年來交出了脫貧攻堅的新答卷,9.3萬貧困人口中已有約六成脫貧。而3.4萬多名干部“扎”到脫貧攻堅第一線,更促進了干群關系和諧。
“不久前委托第三方的調查顯示,農村群眾對黨員干部的滿意度達90%以上。”張喜富說。(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吉林松原 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