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
“非遺更要有傳人”
九三學社社員戴曉蓮傳承古琴藝術
“非遺更要有傳人”
——九三學社社員戴曉蓮傳承古琴藝術
7月27日,由九三學社上海音樂學院支委社員、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戴曉蓮策劃的一場名為《清音和暢——陸笑姿古琴音樂會》在東方藝術中心演奏廳舉辦,音樂會在戴曉蓮與其學生陸笑姿的壓軸之作——古琴二重奏《杏壇》中圓滿落幕。這是戴曉蓮在傳承古琴藝術中以實踐促研究、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成功探索。
古琴藝術于2006年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國古代文人的雅趣品位。戴曉蓮作為上海市古琴藝術非遺傳承人、上海古琴研究會會長,近年來致力于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在校內教學中,她培養(yǎng)的碩士、本科生多次在大賽中摘獲金、銀、銅獎;在社會傳承中,她以上海古琴研究會為主體力量,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策劃組織了進社區(qū)、進校園的公益講座、音樂會56場,開展線上藝術導賞、文化推介近30次,公開出版發(fā)行琴譜、專輯、專著論文數(shù)種(篇)并被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知網收錄,傳播受眾達30余萬人次。
陸笑姿是戴曉蓮的學生,追隨戴曉蓮已有14年,曾獲第一屆“敦煌杯”中國古琴藝術展演職業(yè)青年A組金獎第一名。她潛心傳統(tǒng)琴學,精耕專業(yè)技術,技藝日臻成熟,無論是經典琴曲還是當代作品,均能在她指下氣韻生動,是青年古琴傳承人中的翹楚。
戴曉蓮認為,保護非遺,不是將古琴藝術像古董一樣束之高閣,僅供遠觀,而是要將古琴融入現(xiàn)代審美需求,讓演奏藝術作為活態(tài)傳承,以人為核心,以實踐為載體,不斷提高傳承水平,增強古琴藝術的表現(xiàn)力和吸引力,維護和拓展古琴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古琴傳承的行列中,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傳承保護。
這次的音樂會正是這種活態(tài)傳承中的生動實踐。演奏曲目中既完整地保留了傳統(tǒng)曲目的演繹,如《廣陵散》《瀟湘水云》《欸乃》《龍翔操》,又將近年來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曲目融入其中,如古琴五重奏《水墨意韻》、古琴鋼琴重奏《古舞》和古琴二重奏《杏壇》。
其中,《水墨意韻》曾于2014年榮獲第八屆全國高等藝術民樂作品比賽一等獎,并曾受邀演出于2017年臺灣國際藝術節(jié)《山水渲》古琴室內樂音樂會;《古舞》系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2011年的委約作品,是近年來一首膾炙人口的琴曲;而《杏壇》則更是首演于本場音樂會,師徒二人的默契演繹,不失為琴壇佳話。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古琴 傳承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