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當漫畫喜歡上考古
阿三畫的考古漫畫,近年來在考古圈出了風頭。現(xiàn)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將這些漫畫結集出版,風勢不減,愈刮愈猛了。
一位愛漫畫的女學生,又那么熱愛考古,自稱是“考古圈一畫畫的,漫畫圈一挖墓的”。她就是阿三,真名叫李子一,在大學攻讀考古學時,因為熱愛考古,自稱為女漢子;又因為喜歡漫畫,她開始讓漫畫也喜歡上考古。于是一個品牌在不知不覺中誕生,這就是《考古入坑指南》。
當漫畫喜歡上考古,又當你喜歡上這考古漫畫,你會覺著考古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不再清冷,也不再神秘,相反卻是色彩繽紛,妙趣橫生。
用漫畫描述考古,阿三不能算是第一,但在學考古做考古時畫考古漫畫,而且畫得這樣出色,那就再沒有第二位了。
我不大懂得漫畫,但略知漫畫有一個明確的功用,那就是諷喻。這樣的漫畫,畫意在畫外。阿三的漫畫,是屬于專業(yè)漫畫,是知識類的漫畫,覺得畫意是要將無趣變得有趣,將有趣變得更有趣。而且是將小眾冷僻的知識提升起溫度,讓它變得溫暖、平實又貼近大眾。
的確,考古這行當,雖然行內有人可以愛它愛得情真意切,但過去卻不大為大眾理解,現(xiàn)在也仍然有許多人不那么理解。熟知專業(yè)的人希望更多的人理解這專業(yè),也是責無旁貸。阿三一面研習考古,一面將所學得的知識用漫畫知會同學,也惠及公眾,功莫大焉。
阿三的漫畫,內涵與情趣,都超出一般的同類專業(yè)性漫畫。畫面既有充實的情節(jié),也有真實的細節(jié);既有寫實的風格,也有浪漫的情懷。在內容上表達準確,文與畫都在專業(yè)范疇內流轉。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卻無嘩眾取寵的念想。畫得也是非常認真,雖然是漫畫,卻并不是隨意走筆,讓人感覺漫畫也可以這樣一絲不茍。
考古與大眾之間,距離不小,這行當不大容易為大眾了解和理解。這距離盡管在日漸縮小,但溝通還大有潛力,有了阿三的漫畫,就又多了一種溝通的方式,也許這是個不錯的方式,覺得應當有相當多的人愿意由這些漫畫認知考古。阿三說:“考古專業(yè)涉及文、理、工、醫(yī),就像是法醫(yī)和偵探的結合體,即便僅僅挖掘出散落在泥土里的碎片、古人吃剩的骨頭,無論它們多么小、多么不起眼,根據(jù)這些知識,我們也能推斷出它們在歷史中的價值。”考古正是如此!在考古人眼里,這些都是有研究價值的,它們包含的許多故事,都等待著考古人來講述。
考古是什么,怎樣去考古,考古能研究什么問題,考古在研究什么前沿課題,考古又會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在阿三漫畫中都有她的理解和解答。這部漫畫在細節(jié)上頗見功夫,表現(xiàn)了學生考古實習的苦樂,再現(xiàn)了考古中的日常感受,生動而自然。其中有群體的故事,也有個人經歷,有生活,有感悟。我甚至覺得這本漫畫就是田野考古實習手冊,等同于圖解考古操作規(guī)程,可以作為考古學的入門參考。
讀阿三這部考古漫畫集,感覺還有一種特別的氣場,健康,開朗,積極,執(zhí)著,這些詞都可以用來形容這個氣場。這就是一種精神,正如魯迅《漫談漫畫》所說:“漫畫的第一件緊要事是誠實,要確切地顯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態(tài),也就是精神”。
好的漫畫,如錘如鑼,震撼人心。不過一般人的理解,漫畫是個現(xiàn)代詞,是個現(xiàn)代畫種。殊不知漫畫古已有之,雖然那些畫并無“漫”之名,卻有漫畫之實。我做考古研究,也在這里做一個簡單的漫畫考古。
我們知道漫畫在日本非常流行,有人覺得中國漫畫源于日本。日本曾將漫畫稱為“戲畫”“狂畫”“大津繪”“鳥羽繪”,后來又稱為“詼諧畫”“滑稽畫”“諷刺畫”等。1902年日本現(xiàn)代漫畫家北澤樂天在《時事新報》上主編“時事漫畫”專欄,統(tǒng)一了漫畫稱謂。日本漫畫家稱,“漫畫”一詞來自宋人洪邁《容齋隨筆》記述的一種漫畫鳥,其實這種鳥更早見于北宋人晁說之的《嵩山文集》,其中有一首詩題為《漫畫》,有“漫畫復漫畫”一語。
漫畫復漫畫,鳥兒的嘴在水里畫來畫去,魚就畫到了嘴里。這應當是一種涉禽,漫畫鳥可能是俗名,學名有待考論。這漫畫鳥居然成就了一個畫種的名稱,貢獻不小。在古代“漫畫”一詞出現(xiàn)不晚,漫畫出現(xiàn)更早,只是沒有漫畫之名而已。一些青銅、漆器、陶瓷紋飾,有的動物與人物都體現(xiàn)有漫畫風格。時代更早的彩陶甚至巖畫上的動物與人物,都流露出十足的漫畫風,有變形夸張,有明確寓意,那就是漫畫。
考古對古代漫畫的解讀,獨有與生俱來的便利。考古人對發(fā)揚古代漫畫的技巧與精神,也算是近水樓臺了。阿三樹立了標桿,希望有更多的年輕考古學者加入這個行列,用考古漫畫搭建與公眾溝通的橋梁,讓這橋梁暢通無阻。
(作者:王仁湘,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楊嵐
關鍵詞:當漫畫喜歡上考古 漫畫喜歡上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