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讓英雄之光照亮孩子們的星空
前些天,一段視頻和一封回信刷爆了“朋友圈”。視頻是課堂上一名小學生聲情并茂朗讀課文《劉胡蘭》,讀到動情處竟情不自禁哽咽落淚了,可能是表情略顯夸張,令身邊童心未泯的同學們大笑。那封“家長來信”里,有家長明確反對孩子學習劉胡蘭,認為那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學校不該在下一代心里埋下“血腥、殘忍和仇恨種子”。視頻和來信的關系不得而知,但引發(fā)的議論卻值得思考:英雄主義教育真的“違背人性”嗎?現(xiàn)在的少年兒童到底該不該學習劉胡蘭?又該怎么學?
對此,網(wǎng)上一封“老師的回信”贏得了無數(shù)點贊。回信鮮明地指出,劉胡蘭和王二小等少年英雄誕生于特定年代,沒有“天真爛漫的追逐嬉戲”,只有山河破碎、血雨腥風,是被迫、無奈地卷入殘酷的戰(zhàn)爭,想躲也躲不了,只能依靠抵擋的勇氣去義無反顧地迎擊。今天我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曲直,不僅是為了祭奠英靈,更是為了傳承精神,告訴他們童話與溫室外邊還有疾雷閃電、冰雹臺風。這封義正辭嚴的回信告訴我們,不僅應該讓少年兒童學習革命歷史,并且要學好、學透,對當時的血腥、殘忍也不應簡單回避。
從根本上說,崇尚英雄是人性中天然的光芒。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給人間帶來光明,卻遭受老鷹啄食肝臟的無盡痛苦,被馬克思稱為“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大破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悲歌慷慨千秋血”的夏完淳,搏擊暴風雪的草原小姐妹,在烈火中奮戰(zhàn)獻身的賴寧……一個個少年英雄的名字,從未遠去。說到底,敬仰英雄既因為英雄的言行、品格超越常人,更是人們追隨效仿、掙脫“小我”的愿景,這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與人心向善并行不悖。
有人認為,和平年代有和平年代的偶像,孩子們的選擇亦應更多元、更自主。事實上,志存高遠、無私忘我、敢于犧牲等英雄的優(yōu)秀品質穿越千載而歷久彌新,無論何時、何地、何境,都是下一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當下的孩子們可以有更多元的追求、更豐富的精神生活,但拳拳愛國心、悠悠中華魂,必須要代代承繼,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為捍衛(wèi)正義而英勇斗爭的品格永遠不會過時。
那些辯稱今天的孩子不應接觸血腥和暴力的人可能已經(jīng)忘記了,正是當年劉胡蘭、王二小們的斗爭、流血與犧牲,才讓今天的孩子們遠離了血腥、殘忍和仇恨。“老師的回信”里有一張照片,一個中國嬰孩被日本兵用刺刀高高挑起。另一張照片記錄的是美軍觀察組成員在晉察冀邊區(qū)地道躲避日軍,同在地道里的八路軍司令員愛人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哭聲暴露地道,堵嘴時抱得太緊,孩子不幸窒息。沒有敵人的暴行,何來先烈的壯舉?把歷史的真相原原本本告訴孩子,教育他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乃是對英靈最好的告慰、對和平最好的捍衛(wèi)。
正如那封“老師的回信”中所言:“讓孩子遠離自己民族的英雄,這是可恥的!”每一年的國際兒童節(jié),慶祝的不止是童年的祝福與禮物、游戲與歡樂,還要紀念那千千萬萬舍棄自身幸福快樂的少年英雄們,要讓孩子們在紀念碑前知曉“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寄語去努力學習英雄人物、先進典型。當在家中講述英烈風范時,孩子會坐下來昂首傾聽,當“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歌曲唱起時,仍令人心潮澎湃、熱淚盈眶,孩子們的星空定會更純凈,國家的未來定會更開闊。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英雄 孩子們 孩子 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