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筑就“高峰”的基石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關系文脈、文運的關鍵問題。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是文化健康向前發(fā)展的原動力。沒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可能就變成了可笑的夜郎自大,致使文化陷入故步自封的泥淖;沒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也可能淪為妄自菲薄,致使文化缺少發(fā)展的動力而停滯不前。
2002年,第五代導演田壯壯重拍電影《小城之春》,向“詩人導演”費穆致敬。這是當時杭州體育場路的公交站牌廣告欄里張貼的宣傳海報。王攀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進一步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高度信心。
文藝作品是文化最鮮活生動的載體,它們以語言、形象、色彩、韻律等手段,記錄和表現文化中的思想、審美、精神、氣度。文藝創(chuàng)作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民族和國家文化的質感、傳播的廣度、傳承的長度和深度。
作為“高峰”的文藝作品往往具備一個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底蘊,充盈著一個時代獨特的文化氣質,濃縮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精神,同時又可以喚醒欣賞者的文化自覺、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動社會思想文化變革的因子?!拔逅摹毙挛幕\動時期及其前后的文藝創(chuàng)作就具有變革意義。從白話文寫作到魯迅對國民性的剖析,文藝創(chuàng)作以從形式到精神的路徑改寫了中國文化的認知深度和歷史格局。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時期,文藝創(chuàng)作要發(fā)揮推動文化發(fā)展的強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基石來攀登文藝“高峰”。
縱觀當下文藝創(chuàng)作存在的系列問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個根源。具體而言,一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缺少堅守和深刻認知,造成價值混亂和精神缺失。因歷史虛無主義而否定歷史,就會創(chuàng)作出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或英雄人物的作品。否定傳統(tǒng)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會創(chuàng)作出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的作品。電影《小時代》的價值觀受到諸多詬病,有觀點認為其在紙醉金迷的世界展現赤裸裸的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顛覆了中國傳統(tǒng)價值理念,而深層原因是對“真善美”標準的自動放棄,剪斷“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淪為只膚淺地反映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
二是對文化發(fā)展缺乏主動承擔的責任意識,造成利益至上。當下,不少文藝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沒有把自己當成文化的記錄者、傳承者,甚至缺乏應有的職業(yè)操守,只是把文藝當作生存的工具、獲得名利的手段,缺少文化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創(chuàng)作上甚至違反藝術規(guī)律一味求快,想的是吸引眼球,“圈錢圈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不夠敬重,對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覺,是文藝界“浮躁”風氣的重要根源。
三是對以創(chuàng)新為特征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缺少繼承,造成有影響力的原創(chuàng)匱乏。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特征,這一點在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表現突出。中國曾經是一個詩歌大國,詩歌的變革經歷了無數文人騷客的創(chuàng)新實踐。到了近代,中國引入西方現代詩,形式和內容都脫離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創(chuàng)作的軌道,詩歌的力量漸漸式微。北大教授王岳川曾說,中國宏偉的“詩國”的“大詩”,變成了跟在西方后面自毀長城的“小詩”。他認為解決這一現狀的方法是“走中國詩歌創(chuàng)新之路”。而這種創(chuàng)新,既要吸收古典詩歌的思想和審美價值,也要接納現代西方對人、自然和社會三者之間沖突和張力的闡釋,來找到自己的中國方法、本體立場、東方身份。概而言之,要再創(chuàng)詩歌的“高峰”,需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這個經驗,放到文藝創(chuàng)作的其他領域也大體適用。看看近兩年來“走出去”比較成功的影視作品,《瑯琊榜》濃郁的中國風里蘊含了唯美寫意的民族美學和古典中國的價值理念,《父母愛情》則以樸實到近乎記錄的方式表現了中國當代的生活和價值嬗變,它們都致力于在民族文化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四是對本土文化價值標準缺少足夠的自信,造成崇洋媚外。近代中國曾經借西方文藝理論和創(chuàng)作思潮來推進中國文藝創(chuàng)作的轉型,這種影響今天依然存在。過度倚重西方,導致中國傳統(tǒng)文藝價值在當代的失語。于是我們看到詩歌、戲曲等在今天面臨生存困境,看到諾貝爾文學獎、奧斯卡金像獎、金棕櫚獎、金熊獎等國外獎項一度成為國內文藝工作者追逐的對象,甚至出現思想和美學上的刻意迎合。不少影視作品出現了“墻里開花墻外香”,然后“出口轉內銷”大熱的情況。缺少對本土文化話語權的捍衛(wèi)意識,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缺位的表現。事實上,中國文化價值的標準在世界文藝史上應寫下輝煌的一頁:世界戲劇表演的三大體系,除了斯坦尼和布萊希特,也有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體系的一席之地;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美學精神,與西方的“透視法”、印象派等比較也自成一格;中國的語言藝術更是浩瀚而獨特,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中國文藝史上豐富的成就還有很多沒被當代文藝消化吸收。只有對傳統(tǒng)文化足夠自信,才能夠形成獨特的文藝話語體系,不為別人的標準馬首是瞻,才能真正找回中華文藝的話語權。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僅是文藝“高峰”的基石,也是文藝“高峰”的必然特征。文藝“高峰”都具有思想自覺和自信,作品往往價值表達鮮明、主題宏闊立意高遠。之前影視界一提愛國主義、主旋律,就覺得是以宣傳為目的,與票房、口碑無關,這首先是思想的不自信。最近兩年,先是電影《戰(zhàn)狼》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引得了觀眾廣泛認同,《湄公河行動》贏得高口碑、高關注度,兩部作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可圈可點,這說明愛國主義在群眾心中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兩部影片題材選擇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成功,也是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自覺和自信充分建立之后的結果。
文藝“高峰”都具有審美自覺和自信,作品往往風格自成一體,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自由切換,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古往今來的文藝“高峰”,無不是在自覺傳承自身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實現對象、方式、手段的不斷創(chuàng)新?!都t樓夢》是“高峰”,然而很難用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之類的界別去定義,它的審美自成體系,卻又無時無處不體現了對傳統(tǒng)文脈的自覺傳承,中國的詩歌、戲曲、繪畫、書法甚至園林等傳統(tǒng)藝術和美學精神無不在其中有所體現。近年印度電影的發(fā)展尤其值得思考和借鑒。歌舞曾經被認為是印度電影國際化的障礙,但印度電影一直沒有放棄對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推崇,《三傻大鬧寶萊塢》和《我的個神啊》兩部杰作中歌舞表達的強烈傳統(tǒng)情感,和他們對本土文化的反思相得益彰,形成了印度電影邁向國際的新標桿。中國第五代導演早年的創(chuàng)作也曾有著鮮明的文化反思印記,因反思喚醒了文化自覺和自信,也激發(fā)了審美創(chuàng)新。代表作《紅高粱》《黃土地》等,探索民族文化歷史和民族心理結構,又接受當時西方的哲學和美學思潮,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和美學觀,成就了當代電影史上顯著的“高峰”。隨著時代變化,創(chuàng)作者所秉持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也需要更新,否則會導致“高峰”的坍塌。前些年,第五代導演曾有過一段集體失語或“陣痛式適應”的階段,出現了《三槍拍案驚奇》《無極》等價值和審美混亂的作品,而在過去的幾年,他們則通過《歸來》《梅蘭芳》等作品,在慢慢尋找回來的路。
文藝“高峰”都具有理論自覺和自信,作品往往折射出理性的光輝,自覺或不自覺地扛起獨特的民族美學旗幟,踐行、發(fā)展甚至自創(chuàng)一套美學理論,成就真正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霸娙藢а荨辟M穆創(chuàng)作了現代電影的“高峰”《小城之春》,業(yè)界認為它與日本電影《羅生門》、美國電影《公民凱恩》同屬世界電影的經典杰作。當時電影作為外來藝術形式傳入中國不到半個世紀,電影理論更是以“進口”為主,費穆則自創(chuàng)了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電影美學結合的路徑,將中國古典詩學的人物塑造、意境營造和敘事節(jié)奏等融入電影,于是出現了典雅蘊藉的“中國韻味”。他對中國古典文藝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體現了充分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值得當代的文藝工作者學習。
(作者:章穎,單位:北京市委宣傳部)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脈 文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