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北京人藝院長任鳴:曹禺可以超越時代,我們無法超越曹禺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題:北京人藝院長任鳴:曹禺可以超越時代,我們無法超越曹禺
新華社記者 白瀛
在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院長、導演任鳴看來,《日出》是曹禺最貼近當下觀眾、最具現(xiàn)實意義的一部劇作。
1935年,25歲的曹禺寫出了四幕話劇《日出》,通過對交際花陳白露的命運遭際以及周遭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的描述,對“損不足以奉有余”的舊社會進行了控訴式的批判。任鳴第四版第二次復排的《日出》于1月21日晚在首都劇場首演。
任鳴說,曹禺的名劇中,《雷雨》和《北京人》是講封建家庭的,《原野》是講農(nóng)村復仇的,只有《日出》是講都市公共生活的。“陳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黃省三、顧八奶奶、胡四、小東西等等,今天依然能找到這些人物的影子,依然能夠喚起人們的共鳴。”
《日出》是1956年首都劇場落成后北京人藝上演的第一部本院作品,也是今年57歲的任鳴的“看家戲”:他曾于1997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先后排過四版《日出》。此次基本沿用了2012年復排的演員陣容:程莉莎飾演陳白露,谷智鑫飾演方達生,王剛飾演潘月亭,叢林飾演王福升,劉輝飾演李石清,劉彥君飾演小東西,梁丹妮飾演顧八奶奶。
“每一次排都覺得不一樣,尤其4年后再復排,我覺得曹禺真了不起!”任鳴說,“80多年過去了,它非但沒有失去光彩,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證明它的深刻。這就是經(jīng)典,有著不朽的生命力。”
“曹禺可以超越時代,但我們無法超越曹禺。”任鳴說。
在任鳴看來,在中國話劇110年歷史當中,除《茶館》《雷雨》《日出》等少量作品可以傳世外,大多數(shù)仍需要時間來檢驗。“時間是檢驗經(jīng)典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時間,人們才能去認識、去肯定,當時你怎么說,怎么炒,怎么吹,都沒用。”
任鳴表示,雖然《日出》在當下演出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但他此次的創(chuàng)作原則仍然是還原20世紀30年代的感覺。“我們不為了共鳴而共鳴,不投其所好地討好觀眾。”
事實上,任鳴曾在2000年排過一個現(xiàn)代版《日出》,服飾、語言、道具都帶有20世紀90年代的印記。這一創(chuàng)新受到了一些爭議,比如章含之就對任鳴直言更喜歡古典版。于是2010年的第四版,任鳴就回到“原汁原味”,延續(xù)至今。
“還原當時的氛圍是很不容易的,現(xiàn)代版相對容易。現(xiàn)在排戲我還是想盡量回到當時的環(huán)境來塑造人物,而不是直接給觀眾一個現(xiàn)代的處理。”任鳴說,“我想給人藝留下一版比較規(guī)矩的、正宗的、主流解釋的《日出》。”
曹禺的《日出》原劇本結(jié)尾,不知道陳白露已死的方達生對她說:“太陽就在外面,太陽就在他們身上。”這里的“他們”是指燈紅酒綠的大旅館外的砸夯工人。曹禺在《〈日出〉跋》一文中也明確指出,囿于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這些不能出場的砸夯工人才是劇中光明的象征。但任鳴導演的這一版演出,卻結(jié)束在陳白露的凄婉自殺。
“經(jīng)典作品是不朽的,但每一代的演出者肯定要根據(jù)不同的歷史特點,找出當時和社會對應的意義。”任鳴說,“現(xiàn)在過去了80年,我相信再過20年,在它誕生100年的時候,我們依然會排《日出》。”
編輯:薛曉鈺
關(guān)鍵詞:北京人藝 曹禺 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