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圖書漂流”是知識共享的“傳感器”
圖書漂流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讀書人將自己讀完的書,隨意放在公共場所,撿獲的人可取走閱讀,讀完后再將其放回公共場所,讓下一位愛書人閱讀,繼續(xù)一段漂流書香。19日,記者在南京街頭看到,有許多報刊亭掛上了圖書漂流標志,市民可以以一換一的形式免費交換借閱圖書,進行圖書漂流。(1月19日中新網)
據悉,今后南京市民可將家里閑置圖書在就近的便民服務亭以一對一交換的形式免費借閱圖書,進行圖書漂流。此外,戶外工作者還可以免費在便民服務亭活動點領取一杯熱水。活動前期,南京市全民閱讀辦和南京郵政向全市便民服務亭(報刊亭)發(fā)出“一本好書、余香滿城,一杯熱水、眾人暖心”公益活動倡議書。
“圖書漂流”的本質,彰顯的是一種共享精神。盡管現在閱讀已經步入智能時代,但是“紙質閱讀”永不過時。尤其是,手捧書籍,靜心閱讀,墨香讓人陶醉,文字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讀者的心靈的得到凈化。“圖書漂流”的出現,為人們享受更多書籍提供了可能。
“圖書漂流”讓城市充滿書香。尤其是報刊亭參與其中,這就相當于在城區(qū)布下了星羅棋布的“圖書館”。這些“圖書館”不僅“取書”方便,而且也為自己“奉獻”圖書搭建了平臺,一些看過了的,“成色”還比較不錯的,就有了一個“好去處”,這就避免了“一扔了之”,同時也就能滿足了更多人的讀書需求,無疑會讓城市飄蕩起“書香”。
“圖書漂流”更是弘揚城市誠信精神的載體。沒有借書證,不需付押金,也沒有借閱期限,能不能“完好”放回了,不僅反映著一個人品德如何,這些書本也是借讀人誠信的“試金石”。這樣的“編外”圖書館,經過時間和實踐的磨礪,如果書本數量越來越多,這就是對于城市文明最好的回饋。因此,“圖書漂流”也反映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在倡導終身學習的大背景下,“圖書漂流”借助報刊亭,無疑能夠為人們搭建起滿足閱讀需求、汲取精神食糧、提高自身素養(yǎng)的平臺,營造出人人隨處可閱、隨時能讀的良好氛圍。當然,這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強支持與引導,為這樣的圖書閱讀形式服好務,充分發(fā)揮好“圖書漂流”作為知識共享“傳感器”的積極作用。
曾是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已故著名作家博爾赫斯曾說,“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建好群眾身邊的圖書館,不僅僅能夠讓市民閱讀更加便捷,享受到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務,更是在全社會營造了“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使整座城市浸潤在書香之中。因此,依托報刊亭的“圖書漂流”站無疑值得借鑒推廣。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圖書漂流 圖書 閱讀 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