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花樣翻新屢打不絕 新型詐騙黑手如何斬斷?
新華社記者楊玉華
網上投資實為詐騙、P2P網貸意在非法吸儲、NFC支付被惡意利用盜刷……記者日前采訪了解到,利用網絡漏洞和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實施的新型詐騙層出不窮,已經成為威脅公眾財產安全的重要黑手。新型詐騙黑手如何斬斷?安徽警方答曰,組合拳。
借助新名詞、新科技蒙混詐騙
冒充“白富美”通過微信、QQ聊天發(fā)布虛假盈利信息,一人或多人配合飾演分析師、理財師,對客戶進行虛假投資指導。安徽馬鞍山警方日前破獲一起利用網上投資為幌子實施詐騙的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郎某建立虛假貴金屬交易平臺,誘騙他人安裝APP軟件投資所謂的白銀、銅、原油等貴金屬,通過系統(tǒng)操控后臺的方式,制造虛假期貨漲跌,詐騙客戶資金。自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犯罪嫌疑人郎某共實施詐騙犯罪84起,非法獲利795萬余元。
記者從安徽多地公安部門采訪了解到,打著APP投資等新名詞、新科技實施的詐騙活動增多,而且騙術花樣翻新。警方梳理介紹,目前的新型詐騙手段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利用二維碼等的技術漏洞竊取用戶資料、財產。基于NFC技術的Apple Pay和Samsung Pay等新型支付方式利用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通過用事先已綁定銀行卡的手機與消費POS機輕觸,即可完成支付。這些新型支付方式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二是利用新名詞、新科技偽裝詐騙。合肥警方曾破獲一起打著P2P旗號從事非法公眾吸儲的詐騙案,涉及資金高達20余億元。警方調查發(fā)現,犯罪嫌疑人周某某通過在網上搭建名為“徽融通”的P2P平臺,以高額回報為噱頭,通過互聯(lián)網向社會募集“貸款”。截至案發(fā),周某某共循環(huán)吸收資金24億元,涉及注冊用戶近12萬人,至今約有2.8億元無法兌付。
此外,利用手機掃碼、微信集贊、發(fā)送帶有木馬病毒的紅包或者短信等實施詐騙也屢禁不絕。
多為網絡電信詐騙變種
記者了解到,這幾年多發(fā)的新型詐騙以網絡和電信詐騙為主。專門從事新型詐騙案件偵辦的安徽省馬鞍山市刑警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宰正順介紹,目前新型詐騙的犯罪人員往往有組織有體系,內部分工明確,而且一些詐騙活動有劇本、有角色,仿真性高。此外,這類犯罪活動也呈現出明確的地域高發(fā)特點。
面對眼花繚亂的騙局,不少人備感無奈。合肥市的席女士去年關注了一家P2P網貸平臺,該平臺承諾年化收益率可達15%以上。受不了高額回報的誘惑,席女士拿出2萬元試著投資,剛開始3個月,她每月都能收到返還的利息,但很快平臺以自動轉存滾利為名,不再發(fā)放利息。半年后,席女士發(fā)現該平臺已聯(lián)系不上,直到這時,她才發(fā)現自己上當受騙。
宰正順說,目前新型詐騙雖花樣百出,但往往是利用人們貪圖便宜或者一夜暴富的心理實施詐騙。此外,個人信息泄露和一些技術漏洞,也是造成新型詐騙屢屢得手的重要原因。
扼制新型詐騙亟待“組合拳”
安徽省各地成立了公安、銀行、電信、移動等多部門合作的反電信詐騙中心,有效扼制了電信網絡詐騙蔓延的趨勢。如馬鞍山市今年10月初成立反電信詐騙中心,僅1個多月時間,電信詐騙發(fā)案數和損失數分別下降六成和三成。
警方呼吁,當務之急是強化多部門協(xié)同打擊,探索建立長效協(xié)同制度。比如詐騙分子在實施詐騙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上政府部門、網絡服務提供商、運營商和金融部門等責任主體如何形成應急響應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此外,維護個人信息安全,嚴防泄露,也是防止新型詐騙的重中之重。相關人士建議,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對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面,公眾應提高信息保護意識。盡量少曬個人信息,在電話、短信、QQ聊天、微信對話中不提銀行卡號、密碼、身份證號碼等信息,不隨意點擊短信鏈接等,以免被詐騙分子利用。
編輯:梁霄
關鍵詞:詐騙 新型 利用 網貸 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