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康家石門子巖畫考古新突破 發(fā)現(xiàn)西王母形象巖畫
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帶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高大倫,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飛,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編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黃大路聯(lián)合組成的考古隊昨天帶領《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攝制組,對新疆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巖畫進行考古拍攝工作。
在康家石門子考察現(xiàn)場,考古專家組對康家石門子巖畫考古工作有了重大突破:認為早期的西王母的形象應該就說石門子巖畫巖刻的女性形象,也就是說,中國早期西部最高的女神在新疆呼圖壁。
康家石門子巖畫是一幅國內及世界上罕見的生殖崇拜巖畫。位于新疆昌吉州呼圖壁縣的天山腹地, 兩條山溪匯流處的西北岸的新第三紀的粉砂巖壁上。巖面平整,距地表約10米上下。畫面東西長14米,上下高9米多,整個面積達120平方米左右。上面刻繪著二三百個大小不等,身姿各異的人物和動物。大者高 2.04米,小者19厘米。有男有女,或站或臥, 或衣或裸,男女合圖、雙頭同體、三頭同體圖像。
巖畫采用淺浮雕的手法,所雕人物的面部均面型瘦長,眉弓發(fā)育,大眼、高鼻、小嘴,形象秀麗。頭戴高帽,帽著翎毛,作舞蹈狀。相當數量的畫面顯示或隱喻了男女交媾的動作。在此圖像下還刻繪了成排的小人在歡快舞蹈的場面,以表現(xiàn)祈求子嗣繁衍、人丁興旺的愿望。真實地體現(xiàn)了原始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場面。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認為:新疆的昆侖山、阿爾泰山、天山都是絲綢之路大通道,天山是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天山通道的中道是水草和交通條件最好的,呼圖壁剛好就在這個位置。康家石門子巖畫這個地方應該是那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才會有這個大規(guī)模的巖刻巖畫出現(xiàn),而這群人代表是天山地區(qū)游牧社會最高的一個社會集團。
巫新華說:“四川西昌鹽源縣老龍頭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女性的形象和動物形象與石門子巖畫是一致的。老龍頭遺址是戰(zhàn)國時期,大概距今2300多年。而康家石門子巖畫距今3000年左右,兩地圖像人物形象的匹配,說明早期的西王母形象應該就是康家石門子巖畫巖刻的女性形象,這對呼圖壁的文化底蘊、從文化資源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進展,對中國早期神話學研究和相關歷史研究也是邏輯上推斷上的突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飛認為:這次考古最大的收獲就是很震撼,我覺得與四川的考古能夠聯(lián)系起來,用更宏觀的視野去看待兩三千年前的社會。我覺得非常有用,新疆和四川相隔兩、三千公里,沒想到在圖像上有這么大的接近、這么相似,非常難得。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高大倫認為:康家石門子巖畫人物形象之多、刻畫特色之鮮明,全國少見。四川川西、藏南地區(qū)也有少量巖畫,與這個相比,無論是從石材上、還是題材上還差的比較遠。我覺得與新疆古時候內地關于新疆一些傳說、一些文化、一些傳說有關,也與西域文化往南邊傳下去,甚至到了四川、云南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關系。這些巖畫的重要性除了它本身與這個時代的文化有關以外,也許還有古代文化傳播研究的一些重要信息。在漢代以前,內地廣為傳播的昆侖山非常有名的人物西王母。我們看這個畫面,300多個人物絕大多數是女性,男性比較少的。從整個的人物構圖來看,她在畫面上占最主要的位置。女性不管是騎獸也好、騎馬也好,應該是地位比較高的,兩個男的在女的左右兩側,個子又比較小,從這個遺跡上來看,女人占的位置比較重要。如果說在3000多年前,這里有以母系為主的母系部落存在的話,與康家石門子巖畫聯(lián)系起來我覺得是很正常的。另外 內地也發(fā)現(xiàn)很多巖畫,一個人的身子、脖子上兩個頭的,我還是第一次看見,這個自然會聯(lián)系到山海經里面就有很多怪人、怪獸,它可以研究的東西太多太多。
高大倫還認為: 早在3000多年前,新疆和內地的一些交流逐漸加快,當然,最終張騫通西域,把絲綢之路打通。但在這以前,還有過前絲綢之路時代。人類要交往,文化要傳播。這樣的話,當時的人,西邊方向的人往中原方向走,去長安,不是唯一的目的,不是單線條的走,它是成片狀的往東邊走,一部分人有可能進到了長安,可能進到了洛陽,甚至更遠的地方。還有一部分人也有可能進入到了甘青地區(qū)以后,沿著橫斷山脈、沿著南北走向河流走,走到了四川、甚至云南。通過近幾十年的在四川發(fā)現(xiàn),兩、三千年前西南和西北地區(qū)的一些文化相連比較多。
編輯:陳佳
關鍵詞:康家石門子巖畫 考古新突破 發(fā)現(xiàn)西王母形象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