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從新角度感知中國經濟活力
據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1月6日報道,坎塔爾媒體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41%受訪的中國消費者準備花大約3.22萬美元(約合21萬元人民幣)或更多錢來購買新車。而愿意花這么多錢購買新車的德國消費者只有14%,英國和澳大利亞消費者只有10%,西班牙則是5%,法國是4%。某種意義而言,這些數據也是市場心理底氣的展示。
世界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和轉型期,如果一味盯著國內生產總值、鐵路貨運量、鋼鐵產量、外貿出口、固定投資等數據,恐怕并不能觀察到經濟發(fā)展的全貌。不可忽視的是,消費者取向的新趨勢,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發(fā)展格局的重要因素。
以中國為例,去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yè)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經達到51.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4%,已成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最大動力,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6.2%,其中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43.6%;去年前11個月,高技術產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增幅比傳統工業(yè)高出4.1個百分點。“互聯網+”讓傳統網絡購物現象向網絡服務產業(yè)快速轉化,電子商務、在線教育、在線醫(yī)療等新業(yè)態(tài)快速發(fā)展,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模式不斷涌現……說到底,20多年前以“芯片經濟”為標志的“新經濟”概念,如今無論是其內涵還是外延都已大大豐富起來,它帶給世界經濟的變化,絕不是國內生產總值這樣的數據可以完全反映的。
觀察一個國家的經濟,要以國情特色作為分析判斷的依據。比如,美國人曾經十分看重“香檳指數”,認為香檳消費量可用來估算前一年美國的平均家庭收入情況,準確率高達90%。可想而知,這一指數一旦放在中國,恐怕完全就是可以忽略的數據線索。進一步講,時間和背景發(fā)生重大變化后,經濟結構調整、產業(yè)轉型升級會導致經濟指標代表性的相應變化。
切實抓住經濟發(fā)展特點,才能正確把脈經濟發(fā)展大勢。正如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斯蒂芬·羅奇所言,中國的“十三五”規(guī)劃突出了一個關鍵點:經濟的結構比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更重要。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經濟結構也在繼續(xù)優(yōu)化,產業(yè)則邁向中高端水平。英國《金融時報》文章認為,同舊指標相比,中國網上銷售額的增速、電影票房收入增速、鐵路客運量與貨運量的增長比較等新指標更加值得關注。彭博社的報道看到,中國經濟的好消息是,以內需為導向的服務部門能夠繼續(xù)保持兩位數增長。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人們把脈世界經濟所不可忽視的一個角度。怎么看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實際上是一個世界性課題。認識新常態(tài)、適應新常態(tài)、引領新常態(tài),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大邏輯,這是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中國發(fā)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判斷。當前,中國實行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行進在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軌道上,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適應和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這種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勢將推動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不僅將給中國自身的發(fā)展注入動力,而且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新機遇。
怎樣通過經濟指標來準確感知中國經濟的活力?回答這個問題顯然不是簡單的事情,也需要創(chuàng)新,應當根據新形勢找到新角度,呈現新眼光。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中國經濟 投資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