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陜西甘泉宮考古成果公布:羋月誘殺義渠王之地
近日熱播的《羋月傳》中,羋月色誘義渠王并最終將其殺于甘泉宮。你可知道甘泉宮在哪,現狀又如何?昨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甘泉宮考古調查成果,并首次公布發(fā)現了疑似漢武帝建造的“通天臺”。
緣由
尋找秦直道起點考古證據
史書記載,秦國宣太后(《羋月傳》中羋月原型)為了秦國,與義渠王私通,并生有二子,使得義渠王完全喪失了對秦國的警惕。公元前272年,宣太后引誘義渠王入秦,殺之于甘泉。
甘泉宮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淳化縣北部,《史記·蒙恬列傳》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因此,一般認為甘泉宮遺址區(qū)域(秦代叫林光宮,后漢代擴建為甘泉宮)是秦直道起點。在漢書中,漢朝皇帝也屢屢來此。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肖健一說,歷史記載甘泉宮是秦直道起點,但缺少考古證實,為了對甘泉宮遺址有一個更為全面和清晰的認識,特別是為了尋找甘泉宮遺址作為秦直道起點的考古學證據,省考古研究院向國家文物局申請開展調查。
經調查,甘泉宮遺址目前地表保存多處大型夯土臺基、西城城墻、西城門址、西漢石熊等,歷年來遺址本體及周圍發(fā)現多件石柱礎、石砌散水(暫名)、空心磚、瓦當以及圓形、五角形陶質排水管道,外粗細繩紋、內大小麻點紋筒瓦、板瓦,五銖銅錢等物。
疑惑
42座土丘有何作用
肖健一說,經過調查,證實了甘泉宮遺址范圍超過1000萬平方米。
在調查中,考古專家在甘泉宮遺址南部距核心區(qū)域2~9公里范圍內,發(fā)現了42座圓形或者不規(guī)則土丘,有的夯層明顯,有的不明顯。考古專家依據采集陶片斷定這些土丘為西漢時期的,根據初步勘探,在這些土丘沒有發(fā)現墓道,也未發(fā)現被盜擾跡象。肖健一說,上世紀90年代在鐵王村北的土丘附近發(fā)現一件西漢塑衣式陶俑,所以不排除其中有部分為西漢墓葬。而如此多的土丘到底有何作用,是墓葬,是祭祀所用,還是依據星象所設,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在此次調查中,考古專家對甘泉宮墻外遺址的調查,明確了甘泉宮遺址的最遠四至、墻外遺址分布規(guī)律,為探討秦直道與甘泉宮遺址的關系、山前宮殿建筑的防洪設施等提供了有益線索。
驚喜
首次發(fā)現疑似漢武帝“通天臺”
《漢書·武帝記》載武帝元封二年“起甘泉宮通天臺”。肖健一說,在此次調查中,首次發(fā)現了疑似漢武帝“通天臺”——一、二號墩臺,并對二號墩臺進行了重點勘探。該墩臺為高約15米的三層夯土臺基結構,底部平面長方形,南北長74米,東西殘寬57米,高約2~4米;中部近似方形,南北長40米,東西殘寬36米,高約4~6米;頂部近似方形,南北長21米,東西殘寬20米,高約4~5米。頂部臺基中央有最長11.5米、最短10米、深約2.5~3米的近似圓形紅燒硬結塊范圍,下部難以勘探。三層臺基上共發(fā)現柱礎石18處,東側、北側發(fā)現曲尺形的石砌基址。頂部、周圍紅燒土深厚,推測二號墩臺毀于大火。根據位置、形制,推測一、二號墩臺為通天臺遺址。
此外,考古專家在甘泉宮西城城址首次發(fā)現了西漢時期的馬面,這將有可能是最完整的西漢時期馬面,學術價值極高。在甘泉宮遺址周圍,考古專家曾采集到陶鼎、陶釜、繭形壺、喇叭口罐、陶缶等30余件,可喜的是十余件陶器戳印“云市”、“云亭”文字,進一步確證秦漢云陽縣城位于甘泉宮遺址附近。(周艷濤)
編輯:陳佳
關鍵詞:陜西甘泉宮 考古成果公布 羋月誘殺 義渠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