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拍賣時刻拍賣時刻
香港蘇富比“中國古代書畫”:三大策略打開亞洲市場
2015年10月5日,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國古代書畫”專場推出的52件拍品以6382萬港元的總成交額收槌,成交率達到79.25%。本場專拍是蘇富比再度將中國古代書畫引進亞洲拍場的首秀,亦是其打開此版塊亞洲市場的一次試水。從拍品的情況來看,香港蘇富比一是采取了低估價的策略,用親民的價格吸引亞洲新買家的參與;二是拍品以名家作品或是名人舊藏為主,挑選那些亞洲藏家熟悉的古代書畫家,以此適應他們的收藏口味。
除了“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之外,香港蘇富比在10月7日舉辦的“大雅雍容——大清后妃肖像”專場中推出了三件清代后妃肖像畫。借助故宮博物院90年院慶之“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的熱點,本專場中的一件郎世寧等畫師繪制于清乾隆年間的《純惠皇貴妃朝服像》在拍前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最終,此拍品以1.374億港元成交,創(chuàng)造了中國御制畫像的新紀錄。由此,郎世寧、帝后像等關鍵詞也成為了本輪秋拍中的新話題。
策略一:推出低估價拍品吸引新藏家
在香港蘇富比“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中,雖然并未出現(xiàn)成交價格過千萬的高價拍品,但所有已成交的拍品都以超出估價數(shù)倍的價格成交,為本次專拍帶來了一個意外之喜。其中,有7件拍品的成交價超過最低估價的10倍之多。例如,被譽為“西南巨儒”的晚晴學者莫友芝作品《蟄安》僅書兩字,估價在2萬港元至2.6萬港元之間,最終以75萬港元成交,超出最低估價的37.5倍,創(chuàng)造了其個人作品的第二高價。事實上,在莫友芝書法作品成交價的top30榜單中,此件拍品的估價為最低,而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也與本次的低估價策略有密切關系。清代書法家何紹基的隸書節(jié)臨《衡方碑》拍前估價為8萬港元至10萬港元之間,最終以150萬港元成交,超出最低估價的近18倍之多,創(chuàng)造了何紹基隸書臨碑作品的最高價。而在2007年何紹基的一件臨《衡方碑》的立軸作品僅以8800元的價格成交。
莫友芝 《蟄安》水墨紙本,34.5×116.5cm
在本專場上拍的兩件仇英(款)的作品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四季山水》四屏以368萬港元成交,超出最低估價的12.2倍,而《春山行旅》則以320萬港元成交,超出最低估價的16倍,分別創(chuàng)造了仇英(款)作品成交記錄的第二、三位高價。此外,董其昌《臨宋四家帖》、楊晉《桃源圖》以及張崟《仿沈周山水》均以超最低估價10倍以上的價格成交。
事實上,雖然香港蘇富比將拍品的估價盡量拉低,但其在對作品質(zhì)量的把控上卻更加嚴格,這也是眾多拍品能夠低開高走的原因。對此,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張榮德表示:“考慮到香港市場古代書畫剛剛重設,可能在拍品的認知、市場價格的共識上相對不足,所以還會與紐約有所區(qū)別。因此在香港市場,我們先求得在質(zhì)量把空上比較嚴一點,價格尺度上比較穩(wěn)健一些,循序漸進地推進拍品的上拍。當香港市場慢慢成熟起來,可能會考慮將香港逐漸納入全方位上拍計劃。”可見,蘇富比對于中國古代書畫版塊在香港地區(qū)的試水還是處在暖場的階段,以價格親民的拍品來吸引新藏家的注意力,以此逐漸打開香港市場。
策略二:選擇名家作品適應亞洲口味
在香港蘇富比“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中,拍品匯聚了從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名家之作,作者的身份從帝王、官員至書畫家皆有涉獵。
在對書畫家作品的選取上,本場拍品包括了“南宋四家”之一的夏圭;“元四家”之一的吳鎮(zhèn);“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浙派”代表張路;“華亭派”首領董其昌;“武林派”創(chuàng)始人藍瑛;“清初四王”之王時敏、王鑒、王翚;“清初四僧”之石濤、八大山人、弘仁;“江西派”創(chuàng)始人羅牧;“揚州八怪”之鄭燮、金農(nóng)、羅聘、高鳳翰;“金陵八家”之首龔賢等人的作品。可見蘇富比在本場拍品的設置上花費了不少的心思,在這僅有52件拍品的專場中,他們選擇的書畫家皆為各時期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對明清時期書畫家的挑選,更是涵蓋了眾多流派的首領,由此形成了一定的體系,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出明清時期的藝術(shù)風貌。而在本專場中那些看似不常見的書畫家,實際與上述名家亦有聯(lián)系。譬如,黃鼎屬于以王原祁為首的“婁東派”成員;楊晉為由王翚開創(chuàng)的“虞山派”早期代表;梅清與石濤皆為“黃山派”的巨子等等。
除了書畫家以外,本專場中亦有如乾隆皇帝、李鴻章、左宗棠等清代帝王以及官員的作品上拍,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對于這樣的安排,蘇富比古代書畫部專家方鳳婷稱:“到香港另設專場,主要是考慮在場地上適合亞洲藏家前來觀看。而在拍品的選擇上,蘇富比也有意識地挑選亞洲藏家熟悉的古代藝術(shù)家。”張榮德亦表示:“香港是東南亞乃至亞洲的重要樞紐之一,而亞洲藏家是香港市場的主要客戶群體,故我們在拍品征集方面會更偏重以符合亞洲藏家喜好的藝術(shù)品為主。”從拍賣結(jié)果來看,蘇富比的這一名家策略確實引起了不少藏家的關注。
另外,還有一些屬于名人舊藏的拍品在“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中上拍,但最終的成交情況不及名家作品的好。古董大鱷阪本五郎有8件藏品送拍,包括八大山人《孤雀菊石》、石濤《黃硯旅度嶺圖》與《蔬果圖》、普明《光風轉(zhuǎn)蕙》等作品,其中共有5件拍品成交。密韻樓蔣穀孫的兩件舊藏之物:《崔敬邕墓志拓本》與宋元繪畫冊頁四開于本場上拍。《崔敬邕墓志拓本》極為珍貴,其原拓傳世的僅有5件。拍品在現(xiàn)場經(jīng)過十余輪的競價后以548萬港元成交。而另一件重要的私人收藏——弘仁《蓮花峰》手卷,原以估價待詢的形式上拍,最終卻遺憾結(jié)拍。
策略三:借助熱點制造新話題
除“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之外,香港蘇富比為三件清代后妃肖像畫單獨開辟了一個專場,即10月7日舉辦的“大雅雍容——大清后妃肖像”,足見其珍貴性。這三件拍品包括黃應諶的清康熙《慧妃常服喜容》、傅屈兆麟的清光緒《慈禧扮觀音像》以及郎世寧等人繪制的清乾隆《純惠皇貴妃朝服像》。后者在以3800萬港元起拍后,場內(nèi)競價異常激烈,隨后在程壽康和仇國士的電話委托之間競爭,最終由程壽康以1.374億港元競得,創(chuàng)造了中國御制畫像的拍賣紀錄。
《純惠皇貴妃朝服像》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以外,極少數(shù)出自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手筆的大尺幅肖像畫作之一,公開市場的獨此一幀。這幅肖像畫也是目前所見純惠皇貴妃唯一的朝服像。郎世寧在青年時期受到過系統(tǒng)的繪畫訓練,后來加入耶穌會。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時來華傳教,隨即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對宮廷畫風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郎世寧將西方繪畫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筆墨相融,注重透視關系與明暗對比,畫面突出立體感與透視感。他頗受皇帝重用,在乾隆前期皇帝御容和后妃肖像畫中,絕大多數(shù)的作品都出自郎世寧之手。
而這件拍品最終能以天價成交,除了作品的珍貴性以外,與近期郎世寧這個熱點人物也有密切的關系。今年恰逢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與郎世寧來華三百年,作為院慶系列展覽之一的“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此展覽在10月6日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與10月7日的“大雅雍容——大清后妃肖像”專拍僅一天之差,這不由得讓人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借助郎世寧這個熱點,香港蘇富比適時地推出了郎世寧的珍貴拍品——《純惠皇貴妃朝服像》,而其在開拍之前就引起了眾多藏家的注意。在取得天價的成績后,由其帶動下的古代宮廷紀實類繪畫也成為了新的話題。
編輯:陳佳
關鍵詞:香港蘇富比 “中國古代書畫” 三大策略 打開亞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