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禁止特供,誰是特權時代的終結者
隨著中秋、國慶兩節(jié)臨近,煙酒銷售行情逐漸升溫。記者近日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多部委曾嚴厲打擊,但市面上仍有一些帶有“特供”、“專供”等標識的高檔煙酒在銷售。以“定制”為名的特供、專供煙酒卷土重來。(8月24日中國廣播網)
《廣告法》第九條明確規(guī)定:廣告不得使用或者變相使用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名義或者形象。國家工商總局早就指出,廣告中出現(xiàn)“××專供”、“專供××”內容的,均屬于違反《廣告法》規(guī)定,各級工商機關應依照規(guī)定從重處罰。《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第九條規(guī)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做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2013年3月,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聯(lián)合財政、審計、工商等五部門發(fā)出通知,嚴禁任何政府機關以及事業(yè)單位使用或授權冠以“特供”、“專供”等標識的物品。然而,時至今日,一些帶有“特供”、“專供”等標識的高檔煙酒依然在銷售。讓人很是費解。
不可否認,拿“特供”、“專供”做噱頭,可以吸引公眾眼球,引來社會關注,也會提升該品牌的人氣與銷量。退一步講,即便政府曾指定某品牌為接待產品,也不代表廣大公眾的口味與市場需要,也不代表政府倡導大眾去消費這種產品。企業(yè)以此為炫耀的資本,對外宣傳“特許”、“專供”,然后借機占有市場。這不僅擾亂市場競爭,也是在傷害政府公信力。
在此,我想說一則有關“特供”的舊聞:重慶市民況某花146元買來一瓶南川某酒廠生產的“政府接待特供酒”宴請朋友,不料朋友不認可。況某將信將疑,并將酒廠告上法庭,索賠3000余元。
“特供”、“專供”除了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外,還誤導了社會風氣,甚至會演變成社會潛規(guī)則。在“特供”、“專供”思維的影響下,購買、享用特供、專供產品會變成一種身份的象征,以享用特供、專供產品為榮,亦或會給商家?guī)頋L滾財源。但是也可能助長公款消費風氣,特別是公款吃喝,會花掉納稅人的不少血汗錢.
事實上,不僅政府機關違規(guī)使用“特供”標識,企業(yè)與商家拉虎皮、做大旗,拿“特供”當“保護傘”與促銷招牌的情況并非個別。此前有報道說,魯花、椰樹、三元牛奶這幾個品牌悄悄去掉了包裝上的“特供”、“專供”宣傳用語。在我看來,不僅是魯花、椰樹、三元這幾個品牌,所有產品都不能打“特供”、“專供”招牌。政府指定某某品牌一旦被人利用后,對其他競爭對手很不公平。“特供”、“專供”泛濫,實際上傳遞出了一個傷害政府公信力,影響社會風氣,造成腐敗浪費與不正當競爭的危險信號。
既然法律已有明文規(guī)定,五部門嚴禁政府機關和事業(yè)單位使用“特供”“專供”標識,所有“特供”、“專供”標識都不應該繼續(xù)存在下去。“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工商部門要認真履行監(jiān)管職責,提高執(zhí)法執(zhí)行力,堅決清理“特供”、“專供”標識,維護政府形象、消費者利益與正常的市場秩序。如果有人違規(guī)用特供標識涉嫌犯罪,相關部門就要啟動司法程序,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地方政府對泛濫的“特供”、“專供”更不能聽之任之,而要有反思與行動。保持權力謙卑姿態(tài),堅守權力邊界,改變指定XX品牌的權力慣性,打破特權思維,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維護正常市場秩序,政府責無旁貸。(葉祝頤)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禁止特供 特權時代 “專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