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扶貧對比“國際標準”釋放最大善意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今日表示,中國貧困問題依然十分突出,貧困程度還比較深,貧困人口不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還面臨著吃水、行路、用電、上學、就醫(yī)、貸款等諸多困難。按照國家的標準,到2013年底還有8200多萬貧困人口,如果參考國際標準,還有兩億多人。(10月14日《中國新聞網(wǎng)》)
貧困標準是一個剛性的紅線,扶貧標準越低則貧困人數(shù)越少,納入扶貧范圍的群體面也就越窄;反之,標準線越高則貧困人數(shù)越多,受惠于政策者也就越眾。比如2011年中央決定,將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這一標準比2009年提高了92%,更多低收入人口將納入扶貧范圍。而這一標準在2007年時,是“絕對貧困標準年人均收入低于785元,按低收入標準年人均收入低于1067元”。
與此同時,即便扶貧標準進行了大幅度的調(diào)整,卻依然不足世界銀行標準的一半。中國人權研究會和中國社科院當年發(fā)布的人權藍皮書認為,中國應當將貧困線標準提高到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25美元的標準,那么扶貧對象將會擴大到1.5億。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扶貧標準只有世界銀行標準的一半,無以達到國際標準也就是世界平均水平,意味著扶貧政策的成色不足,一方面既有的扶貧人員無以得更多的扶持與救助,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人員被排除在政策的門檻之外。
事實上也是如此,由于扶貧標準過低而物價又上漲過快,使得扶貧政策的兜底作用沒有得到發(fā)揮,被扶貧者總是在貧困與脫貧的線上游走,抗風險能力極差,今天可能已然脫貧,到了明天又可能成為貧困者。曾有人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一個貧困家庭因為所養(yǎng)的豬生病而死亡,造成了一千多元的損失,使得預期的收入沒有實現(xiàn),于是便由預計中的脫貧者繼續(xù)成為貧困者。由此也不難看出,貧困標準的過低讓貧困致富存在著極大的變數(shù)。
更重要的是,貧困線的高低其實也意味著公共責任的大小,以及所面臨的任務的艱巨狀況。如果扶貧成為一個剛性的任務,那么調(diào)整其標準也就面臨著很大的阻力,而“中國特色”的理由也會讓“國家標準”始終難以調(diào)整,更別說對接近甚至超過國際標準。同時,貧困標準的調(diào)整也意味著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甚至影響整個國民收入水平的調(diào)整,可以說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聯(lián)性,自然讓決策者心生顧忌,并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
在這種情況下,在努力實現(xiàn)國家標準的同時,能夠正視國際標準的存在,并承認其所存在的差距,無疑是理念的巨大進步,也讓“以人為本”更具有成色。此意味著,公共政策已然意識到扶貧標準過低,無法讓扶貧政策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也無助于更好的解決和改善貧困者們的生活狀況。只有真正認識到標準的重要性,才能在差距中找到動力,采取更為有效的扶貧措施,而不削足適履式的倒置式扶貧。當扶貧標準成為公共責任標準的試紙后,才能成為民生之福和社會之幸。
編輯:曾珂
關鍵詞:貧困標準 扶貧“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