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書畫調包型偽作辨識:扇面畫鑒定
■黃鼎
成扇是中國書畫形制中最具特色之一,它既是書畫藝術載體同時又具有實用性。古今以來造型能力超強的書畫名家們往往喜歡作扇形幅式的作品。如齊白石、黃賓虹、吳昌碩、潘天壽與陸儼少等等,他們?yōu)槭廊肆粝铝嗽S多精妙無比的扇面佳制,成了當下藝術市場上的搶手貨。扇面形制具體樣式有團扇與折扇兩種,市場交易常見的是折扇。市場上所有扇面書畫,皆有雙面,有的保持原成扇制式,也有的已被剝開成二片,裱成鏡片或立軸后交易,通常是一位或二位書畫家在其中一面作畫,另一面寫字(亦有雙面皆畫或字)。于辨?zhèn)味?,要注意到扇面兩個面的一字一畫彼此間總帶有相配套、相印證的意義。如,扇面作品的兩面所作內容其題款多半會出現(xiàn)相同的上款(收受者名字),這便會讓許多人在未看清作品的內在品質之前,在心里就已產(chǎn)生作品“出處”明確的感覺,可能會導致麻痹大意。有了如上所述的這些因素為前提條件,那么便不難破解扇面書畫調包型偽作——若造假者對某件扇面作品其中的一個面,即或是“字”或是“畫”施行克隆后的“調包”操作,只要仿造得有某種程度近似的話,會比任何獨立型的書畫偽作似乎更具“殺傷力”。
如圖1與圖2是常規(guī)的折扇樣式作品的兩個“面”,它們皆署名陸儼少。一字一畫上均有“子青”上款。該成品中的書法顯然具備陸儼少親筆所書的典雅飄逸、既沉厚又松靈的大家作派特征,因此絕對不可能有假;但另一面圖2的畫則筆線較為拖沓,韌性、剛度皆不足,造型也不精確,明顯具有克隆造假形成的板、滯征象。在我認定此成品的畫不是署名者親筆時,為了舉證,我即去查閱了幾部有關陸儼少的畫集,結果在由國內西泠印社出版社于1994年的《陸儼少作品精粹》一書中找到了圖2的母本圖3?,F(xiàn)在便沒有任何懸念了:圖1與圖2就是一件被實施“調包”過的署名為陸儼少的扇面成品,圖2大部分筆墨系克隆自圖3真跡,圖3的出示就是指認這一扇面書畫作品是“真?zhèn)螕桨?rdquo;的如山鐵證。
與上述的成扇相比,更容易被作偽者盯上并實施“調包”的當數(shù)名家的冊頁作品。原因一是冊頁形制對作偽操作來說更便利;二是近十來年,凡古今名家冊頁作品在市場上皆備受關注,身價飚升。特別是冊頁書畫作品在形制與觀賞方式上的特殊性所導致其更容易被“調包”,如市面上常見到的名家作的書畫冊頁,頁數(shù)少的有四至六開,常見的是八開和十二開,多的有二十開甚至二十開以上。且名家冊頁作品少系一位名家單獨創(chuàng)作,多數(shù)則為數(shù)位名家聯(lián)合來完成。其他幅式類型的書畫作品與冊頁作品的觀賞方式有明顯不同:前者多為“一覽無余”的一個畫面;后者不論是裝裱成冊的,未裱或已裱成鏡片形式,都只能被放置于案頭或墻上,被“依次”從前到后地逐頁審讀。因此從一般性的品讀習慣來說,每位鑒藏人在看一件署名某名家的冊頁作品時,對于先目睹的部分總會相對更認真一些,即所謂眼光“緊”(鑒定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到后來難免眼光就逐漸“松”起來,且前面部分的鑒定觀點往往會“先入為主”般影響后來的判斷。因此,如果作偽人在名家冊頁中靠中、后的位置,對若干小品作克隆后的偷梁換柱操作,讓當局冊頁形成“真中掩假”的狀態(tài),對于鑒別真?zhèn)蝸碚f就著實有點難度了。
據(jù)我觀察,近些年在藝術市場上被實施“調包”的名家冊頁作品數(shù)量似乎有增多的趨勢,但被買家發(fā)現(xiàn)為偽作的概率并不高,也有個別該類成品還被編入被署名名家的作品專集中公開出版,說來實在令人遺憾。
在此請大家看一套四尺六開規(guī)格的分別署名吳茀之、陸儼少、李苦禪、謝之光的冊頁成品,如圖4、圖5、圖6與圖7,它們其中三開為真跡,一開為贗品。建議大家從署名名家的既有的筆墨與造型這些要件為標準入手進行判斷,從而找出“調包”的那一開。本文此處之所以暫不公開答案,是為了讓大家能加倍提高對書畫鑒藏工作的警惕性。
凡辨識被“調包”的扇面與冊頁書畫,最關鍵的問題是鑒藏者要避免犯“以點概面,以偏概全”的錯誤?,F(xiàn)實中,很多自信的收藏者往往是因“真”的而忽視“假”(反之,也不能因‘假’而全盤否定一切)而帶來失誤。正確的鑒定作為應該是明察秋毫,對被鑒定物每一局部的筆墨與造型狀態(tài)皆要作認真徹底的辨察。由此說來,書畫鑒定工作的基本要求不光要眼力好,還要有足夠的細致與耐心。
編輯:付裕
關鍵詞:書畫 扇面